甜蜜的“毒药”:糖的进化史与罗生门( 三 )


顺应这一趋势,越来越多品牌也快跑跟进代糖赛道 。智研咨询报告显示,代糖饮料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的16.6亿元增至2020年的117.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8.7%,远超饮料行业总体增长率 。酸奶、麦片、糖果等细分品类的无糖规模也在显著增长 。
必须注意到,在代糖的飞速发展中,有关安全性的争议从未被打消 。
在早期,糖精因被怀疑安全性不够,被多个国家“拉黑”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糖精的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1991年,美国FDA撤销禁用糖精提议 。
可口可乐在零度可乐中大量使用的阿斯巴甜也是如此 。1981年,FDA就批准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很多权威医学机构也认为它是安全的,但数十年来有关阿斯巴甜的争议仍较多,目前仍有报告质疑它的安全性 。
曾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就称,一些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尽管这篇文章强调,当前研究有若干重要局限,比如被调查者饮食摄入为自我报告,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认其风险,但还是被广为传播 。
不仅如此,天然代糖也很难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比如目前广泛应用的赤藓糖醇,这本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 。
1848年,赤藓糖醇由苏格兰化学家约翰·斯滕豪斯首次发现 。一般认为,赤藓糖醇属于填充性食品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以及高耐受性等特性 。
从生产工艺来说,赤藓糖醇是所有糖醇当中唯一的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发酵法更接近天然的转化和提取,味道与口感都是代糖中最好的甜味剂 。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就广泛使用赤藓糖醇,且赤藓糖醇的成本价格是阿斯巴甜等代糖产品的数倍 。美国FDA、澳大利亚、欧洲、中国等国家也相继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配料 。
去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就在出席论坛时表示,在糖的替代品中,赤藓糖醇更高档、也更安全 。
不过,过量摄入赤藓糖醇也的确有肠鸣、腹泻等风险 。
三元生物在其招股书中就披露到,一次性食用赤藓糖醇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一定不良生理反应 。如人体摄入的赤藓糖醇中极少量不被小肠吸收的则会进入大肠成为肠道细菌发酵的低能量碳源,过量食用可能会产生肠胃胀气;又如,空腹一次性高剂量食用赤藓糖醇也可能造成某些消费者出现腹泻现象 。
但实际上,对于农夫山泉、元气森林这样的大品牌厂商,在产品设置、研发的过程中,就考虑过副作用带来的危害、从而调整赤藓糖醇与其他代糖的配比 。
代糖应用成为减糖之战的关键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是,控糖潮流不仅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食品企业的选择,也推动上游代糖产业的繁荣 。
从目前的代糖市场看,作为约占全球代糖70%生产量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多项细分产品在全球市占率领先,赤藓糖醇的生产更是主要集中在中国 。全世界95%的赤藓糖醇依靠5家工厂供给,其中3家位于山东:滨州三元生物、 德州保龄宝和诸城东晓 。
无论如何,人对甜味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不会改变 。这意味着,当健康概念成为生活趋势,代糖应用成为减糖之战的关键 。
近年来,我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都将“减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
2021年9月,服贸会发布《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中国糖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印度和欧盟 。2019年中国糖消费量为1580万吨,占比升至9.04%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