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革命,从代可可脂到其多种替代品,千亿巧克力市场的拉锯战


甜蜜革命,从代可可脂到其多种替代品,千亿巧克力市场的拉锯战

文章插图
西方人食用巧克力的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以前 。
在中国,巧克力从当初市场上几乎“一无所知”到成为超市货架上的“常客”,不过数十年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巧克力带来的甜蜜滋味就已经征服了国人的味觉,成为了风靡全国的休闲食品和“舌尖上的零食” 。


据统计,2020年全球巧克力产品销售规模高达1186.2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就贡献了35.05亿美元的消费额,占全球巧克力消费总量的2.87% 。随着巧克力的不断“走红”,国人对巧克力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


图:2010-2020年全球巧克力市场规模及中国市场份额统计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图:2016-2020年我国巧克力及制品需求量统计(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作为巧克力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可可脂的生产原料来自于可可豆 。可可豆是可可树的果实,受气候条件限制,可可树主要栽培于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和云南南部有少部分地区栽培 。由于可可树的生长受到气候条件的严格限制,目前,天然可可豆的产量已满足不了市场上庞大的巧克力生产需求 。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可可脂的替代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代可可脂(所有代可可脂中都含有氢化植物油),用于替代可可脂内的部分脂肪成分 。


代可可脂并非仅用于生产巧克力相关食品 。相较于可可脂,代可可脂的使用能为生产者降低一笔不菲的成本支出 。其次,天然可可脂的熔点较低,常温下不易保存,而代可可脂的熔点通常比可可脂高一些,耐热性好 。因此,代可可脂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 。


一、走进熟悉又陌生的代可可脂


代可可脂简称CBR(cocoa butter replacer),氢化植物油这个说法似乎更为人们所熟知,其本质是由植物油氢化而成的制品 。氢化植物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它或许就“藏身”于我们日常所食用的奶油蛋糕、饼干和冰激凌等食物中 。代可可脂引起人们“警惕”的原因来自于美味中蕴藏的“危险”——代可可脂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 。


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或多元不饱和),食用过量会对心血管健康带来危害 。反式脂肪酸在自然食物中的含量几乎为零(牛奶、牛羊肉的脂肪中可发现1%~8%的反式脂肪酸),经过长时间高温、油炸的食品里也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酸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且反式脂肪酸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


1901年,德国科学家诺曼发现了将植物油氢化的方法,拉开了氢化植物油制造固体脂肪的序幕,几年后,氢化植物油的年产量达到了几千吨并且开始产业化 。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氢化植物油产品受到国外热捧,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动物性脂肪含有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或有害处,而植物油经氢化后不含胆固醇,其价格低廉、能调整口味和软硬度的特征也深受人们欢迎,彼时,氢化植物油产品被称为“绿色、健康的氢化油” 。


氢化植物油走下“神坛”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0年,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反式脂肪(指含反式脂肪酸的脂肪)能导致血脂升高 。1994年,一项发布的研究正式给反式脂肪定性为“坏食品”,研究指出,每年约2万美国人因食用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而死于心脏病 。


2003年,丹麦成为全球首个全面禁止反式脂肪的国家,自此,世界上各国也纷纷开始挥动“抵制”含反式脂肪食品的大旗 。2006年,美国要求对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含量进行强制性标示 。2013年元旦开始,中国的食品标签中也必须标出反式脂肪的含量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