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荷钱出水之日


李渔的《芙蕖》,比周敦颐的《爱莲说》,更真实,更接地气
“披襟坐 。冷然一阵荷香过 。
荷香过 。是花是叶,分他不破 。
花香浓似佳人卧 。
叶香清比高人唾 。高人唾 。
清浓各半,妙能调和 。“清朝李渔《忆秦娥,咏荷风》

写出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荷钱出水之日

文章插图

这是一首相当随意的荷花词,好在自然 。披襟,不见得是一种形式,大夏天,可以热到光膀子,自然襟袖全开,豪放的男人,将衣服脱下搭在身上的,只要不是公共场所,都能理解 。何况你若是在一个荷花四面,无人打扰的凉亭里 。
最美的忽啦啦一阵风来,吹过荷塘香气,这里面既有荷花的香气,又有荷叶的香气,浓浓淡淡,一阵阵吹来 。细细分辨起来,浓的是花香,清的是荷叶香气 。荷花荷叶天然过滤着暑热,浓浓淡淡地沐浴着你,让你觉得再热的天气,生活总有小美好,小安慰等着你,比如这一池荷风不费一钱买 。

写出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荷钱出水之日

文章插图

李渔是清朝文人的异类 。因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 。1644年,李渔33岁,明朝完蛋了 。这个年龄非常尴尬 。因为早年丧父的他一直谋求功名,而且曾经取得童子试的好成绩 。但是新旧交替,他既不是前朝高官,又没有人脉,只能回乡务农 。而且还顺应时代不得已剃了头发 。
40岁那年在乡里因为一场邻村诉讼,只好卖了家乡的土地田园带着家人去杭州谋生 。这样的年龄,测字挑水在大城市是养活不了家人的,但是硬是被他发现了一条路,和伶人和戏班合作写小说和戏剧剧本 。
40岁的李渔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文化素养,社会经验,他没有文人那种高高在上,在生活中发现体会创造美,写出了各种雅俗共赏的白话小说和戏剧剧本 。经过伶人的舞台演出,迅速他的作品和名声红遍几千里 。
他既和达官贵人打交道,也和三教九流有密切的交往 。和他交往的人中,有名字的就达800余人 。
实际李渔的一生是相当辛苦和颠沛的 。辛苦在于这些作品都是他中年以后的亲力亲为,颠沛在于,没有土地安稳的他,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带着家庭戏班,走遍了天下三分之二 。他的一生大半时间并不安定 。
但是奇特的是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里,他保留着一种荷花一样的生命力和乐观 。
也就是这首荷花小词,可能只是他偶尔的休憩里所为,但是精准享受着那种荷花带来的清爽宜人之美 。

写出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荷钱出水之日

文章插图

李渔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这种享受是在艰苦中享受 。外人看到的是他的天才才气,透过真实的生活,我佩服的是他接地气的生活观,在他的另一篇《芙蕖》散文里 。
我们知道,自宋朝以来,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写荷花的最高典范,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荷花变得特别清高和圣洁 。周敦颐说,没有谁像我这样爱荷花 。
但是爱荷花的不只是周敦颐,还有荷花荡子边长大的宋朝高官杨万里,还有就是扎实将盛年扎在农村里七年的李渔 。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芙蕖》(李渔)
开篇淡淡写来,荷花仿佛不同于其他花草,因为它有根却不是树,虽然有草芙蓉和旱莲之分,应该就是草本 。我夏天是拿荷花当自己的命根子看待 。我喜欢荷花,不是效仿周敦颐爱莲说,我自然是有我自己的道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