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年轻一代如何续写传奇
今年2月 , 隋文静、韩聪在北京冬奥会上为中国队填满了金牌九宫格 。 这也是继申雪、赵宏博之后 , 中国在历届冬奥会上拿下的第二块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 。
比赛结束 , 中国花滑队双人滑主教练赵宏博和中国花滑协会主席申雪 , 走到冰上 , 与隋韩二人相拥合影 。

从2010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双人滑金牌 , 到如今执教国家队 , 12年间 , 赵宏博从冬奥会冠军转身为冠军的教练 , 见证着中国花滑几代运动员在冰场的一次次突围 , 传承着上一代破冰者为下一代执灯 , 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滑向更大的舞台 。
很多运动员都有一个观点 , 走下领奖台时 , 一切归零 。 近日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独家专访了几代中国花滑名将 , 听他们讲述如何续写冰上传奇 。
技术难度的变与不变
“一段艰难旅程的终点 。 ”一家国外媒体评价隋文静韩聪夺金时称 , 这是“最完美的收官” 。
这是中国队的背水一战 。 赵宏博回忆 , 在当天的自由滑比赛中 , 隋文静韩聪通常使用的“捻转三周”改成了“捻转四周” , 以增加获胜概率 , “高手对决差一点都不行” 。
对技术难度的朴素追求 , 中国花滑运动员代代相传 。
早在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 , 申赵的教练姚滨就决定 , 不能放弃技术动作上的优势 , 必须要去尝试抛四周跳 。
抛三周跳很容易 , 但再加360度 , 需要身体的能力、体重、力量、速度同时加成 , 这个动作当时全世界无人实现 。
那时的训练条件很差 , 运动员基本上靠“生摔” 。 “申雪的五脏六腑都快摔出来 , 经常摔得腹腔痉挛 。 ”赵宏博回忆 , 摔了44次 , 他和申雪才真正完成这个动作 。
备战北京冬奥会时 , 对技术的追求依然是中国花滑队不变的法宝 , 但支撑体系已经发生了若干的变化 。
数据分析已经被引入 , 运动员是否具备四周跳的能力大数据分析会给出结论 。 还有 , 冰场上空安装了滑轨 , 运动员在做新难度动作的时候 , 滑轨能保护运动员安全落冰 , 不会摔得太重 。
“练得厚” , 是做运动员时 , 赵宏博对自己的要求 , 也是他现在做教练时对运动员的要求 。
1992年 , 14岁的申雪和19岁的赵宏博开始搭档 , 当时还是花滑新手的申雪几乎跟不上已是全国冠军的赵宏博的节奏 。 赵宏博成了她的“二教练” , 每次练完教练姚滨布置的任务后 , 申雪还要再完成赵宏博布置的比教练多出不止一倍的加额功课 。
后来人们惊叹申雪能如此完美地完成抛跳四周的高难度动作时 , 她则表示 , 这有赵宏博很大的功劳 。 正是那些足够厚的练习 , 让她足以应对重要场合的各种压力和意外因素 。
当赵宏博转变角色 , “练得厚”被他带入了新角色 。
双人滑选手彭程将赵宏博视作“严父” , 从2013年算起 , 她和教练已朝夕相处近十年 。 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 , 赵宏博更是没有缺过一场训练 。
彭程记得 , 2021年11月的一个晚上 , 赵宏博接到他哥哥的电话:母亲身体状况不好 , 吃不下饭 。 当天晚上 , 赵宏博的母亲就去世了 。
那时全体运动员因疫情封闭训练 , 也是备战冬奥会争分夺秒的时刻 。 第二天 , 当彭程和队友还在琢磨教练来不来训练场时 , 赵宏博出现了 , 他戴着一个黑色口罩 , 在场边看着大家训练的每一个动作 , 话却格外少 。
那天摆在赵宏博隔离房间外的三餐饭 , 他一口也没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