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二 )


彭程默默记下了这些瞬间 。 她始终记得申雪对她说过的话 , “成绩无法陪你走一辈子 , 但是人品和你做事的方法会伴随你一生 。 ”
从“运动员”到“艺术家”
“我就脸皮厚点叫自己‘艺术家’了 。 ”冬奥会结束后 , 隋文静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分享活动中开玩笑说 , “我现在也在学习 , 尝试朝着更高的艺术台阶迈进” 。
“一个艺术家才会是一个好的花滑运动员 。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对隋文静肯定 。 “无论是舞蹈还是花滑 , 最终追求的一定是技术背后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内核 。 ”
一组简短的对话其实是几十年间 , 中国花滑队对艺术表现力的追求与探索 。
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 , 是花滑项目评分的两大标准 。 而艺术表现力不强 ,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花滑队的阿喀琉斯之踵 。
“要摘掉给中国花滑队扣上的表现力不强的帽子 , 真的就像翻大山 。 ”赵宏博说 。
赵宏博第二次参加世锦赛 , 是1996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 , 排名第15 。 当时的技术难度 , 足以进到世界前五 。
但一直有声音说 , 中国运动员一流的技术、二流的表演 。
一次次大赛中积累了经验后 , 中国花滑队员才明白 , 技术只是裁判眼中的一个维度 , 整套节目 , 从音乐到服装 , 甚至到运动员的表情、眼神都在考量范围之内 。 国际裁判员甚至会通过运动员的举止言谈 , 看你具不具备世界前几名的修养和素质 。
早期的中国花滑队 , 队里各种活计几乎都由姚滨一手完成 。 理发、化妆 , 编排音乐 , 裁剪、制作服装 , 用赵宏博的话说 , 是“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 队员们甚至叫他“巧手男妈妈” 。
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 , 有观点认为 , 中国花滑要走出去 , 必须要吸纳国外很多优秀的东西 , 要国际化 。 艺术 , 同时也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 。
中国花滑运动员也由此打开更加宽阔的视野 。 他们去国外训练 , 与业内高水平人士交流 , 接触了西方的花样滑冰文化 。 后来被视为中国花滑经典之作的《图兰朵》也应运而生 。
姚滨带申雪赵宏博去看《图兰朵》的歌剧 , 请来美国著名编导利安·米勒根据剧情编排动作 。 整套动作不仅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 还加入了世界上从不曾有运动员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抛跳四周” 。
服装由花样滑冰行业的顶级设计师设计 , 一套约两万美元 , 比赛时聘请的化妆师与国际巨星用的是同一位 。
姚滨还请来国内知名导演陈维亚作指导 。 那时 , 陈正在和张艺谋筹备《图兰朵》的演出 。 陈维亚说 , “我不懂技术 , 我来是给你们讲剧情和对每段音乐的理解 。 ”
那套节目一举获得国际裁判的认可 , 拿下中国在双人滑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
两人的艺术表现力在2007-2009年再上了一个台阶 。 申雪赵宏博暂别赛场 , 在世界巡回表演 ,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接触了大量舞种 , 将花滑向舞蹈的内涵靠拢 , 并找到了适合的表演方式 。
如今 , 担任教练的赵宏博 , 依然坚持“两条腿走路” , 将培养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放在重要位置 。
2019年 ,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由舞蹈家们为花滑运动员提供舞蹈技能方面的训练 。
北京冬奥会上 , 隋文静韩聪两分多钟的短节目得分打破冬奥会纪录 。 韩聪回忆 , 曾经为了配合节目里的弗拉明戈风格音乐 , 两人假期去找弗拉明戈的舞蹈老师学习 , “老师说去哪儿练 , 我们就跑去哪儿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