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五 )


下了领奖台就得从零开始
有人说 , 最难培养的是飞行员 , 其次就是花样滑冰运动员 。
姚滨曾介绍 , 花滑运动员首先在外观自然条件上 , 形象、身材尽量好 , 而且身体素质 , 肌肉力量、柔韧、爆发达到一定水平 。 其次 , 还需要具备音乐素养 , 舞蹈素养等 。 这也造成花滑选手的培养周期较长 。 在姚滨看来 , 培养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一般需要10年左右 。
“下了领奖台就从零开始了 。 ”赵宏博认为 , 如今中国花滑的格局 , 未来4年将面临严峻挑战 。
在赵宏博看来 , 这一届的奥运选手多为伤病所扰 , 可能将进入一段时间的调整期 , 急需后备力量 。
2018年 , 为了备战北京冬奥会 , 花滑项目开展了大规模跨界跨项选材 ,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也被选拔入花滑队伍中 。 但由于训练时间短 , 暂未有顶级选手显现 。
如何应对下一个备战周期?赵宏博表示 , 仍然是从训练体系抓起 。 他说 , 目前中国花滑成功的模式就在于训练体系的完整性 , 教练员是复合团队 , 有着世界训练模式的前瞻性、科学性、完整性 , 才能让运动员有最顶级的训练平台 。
“现在我们的队伍太少了 , 一般依靠地方队和俱乐部 , 但俱乐部更多是商业模式 , 训练体系的完整科学跟国家队没办法比 , 想要筛出具备优秀潜质的运动员很难 。 ”
在赵宏博看来 , 要向全国花滑项目教练员 , 推广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冠军模式” , 成立更多基地 , 搞活已有的基地 , 筛选有潜力的孩子尽快进入国家队集中训练 。
申雪提倡从校园培养体系入手 。 她认为 , 复合团队不止教练员 , 也离不开科研、康复、心理团队的支撑 , 因此扩大培养体系 , 尤其是院校的培养体系十分重要 。
这些工作从向全国推广花样滑冰开始 。 北京冬奥会之际 ,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将花样滑冰以广播操的形式 , 把这项运动带到陆地、带到偏远的山区、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 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花样滑冰 。
申雪说 , 广播操里的滑行、旋转、步伐、跳跃、行礼致敬等动作 , 都可以穿着普通的鞋子在陆地上完成 , 他们跟奥运会选手做的是同样的动作 。
这些年来 , 申雪走过中国大江南北 , 推广花样滑冰 。 她发现 , 如今家长送孩子练花滑的初衷已和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 。
在国家整体经济较弱的年代 , 对于父母都是工人的申雪来说 , 进入国家队 , 伙食不错 , 时常发衣服 , 练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挣工资、转业分配工作 , 是解决家庭负担的一种方式 。
时代变了 。 现在接触花滑的很多孩子 , 家庭条件优渥 , 花滑作为他们的一个爱好或特长 , 家长希望他们借此锻炼身体 ,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气质 。
“成为运动员意味着 , 每天要面临摔倒和爬起来 , 要攻克不同难关 。 数百数千次的失败 , 才能换得一次成功 。 这些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 , 除非自己特别热爱 , 才能够坚持下去 。 ”申雪说 。
对于“运动员”三个字 , 他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 。 从零开始的路上 , 花滑运动员来了一茬又一茬 , 但始终没变的 , 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不服输的精神 , 对抗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艺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