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翔|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四 )


边玉翔|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文章插图
马琳亲吻球台图源网络
太漫长的夜 在莫斯科,为马琳的力挽狂澜充当背景的,是马龙的少年懵懂。 那届世乒赛,马龙初当大任,团体决赛第一个出场,在大比分2:0领先的大好局面下,被波尔逆转。但至少在那个时候,输这件事在马龙的认知中还算不了末日,「那我想我跟波尔打,我输了肯定正常,赢了赚呗,我是这样的心态。」赛后,刘国梁找马龙谈话,问他输了是什么感觉,「我说确实遗憾,但我觉得也挺正常的。」这是马龙当时的真实想法,「我当时真的觉得,那可是波尔啊!」 之后多年,慢慢了解那些输赢的重量,马龙很多次回想同刘国梁的那次谈话,「我觉得,我这个答案可能不是他想要的,他觉得我应该太遗憾、太懊恼,再有一次(我一定能战胜他)。」 马龙记得,当时从莫斯科回国,刚到房间,东西都没收拾,主管教练秦志戬就拉着他看比赛录像,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析,究竟是输在了哪儿。 性格层面上,马龙有与中国乒乓球培养系统高度适配的一面。他自小听话,他的启蒙教练石海梅回忆,「这孩子特别乖,听话,让人省心。」六七岁的男孩,正是调皮的年纪,打着打着球注意力不定被什么就吸引走了,「但马龙真不是,一天我们说打几百下,一千下两千下,他都闷头给你完成。」 国乒队向来更是以「从严治军」闻名,缺席迟到会罚,着装不整会罚,比赛态度不端正会罚,私下谈恋爱会罚。相比之下,马龙几乎是另一个极端,早年秦志戬有过形容,「你想去罚他都不太好找到他的缺点。」 但这种性格的另一面,则是患得患失、犹豫、不自信。 马龙有个绰号是「马可能」,不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那个可能,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那个可能。陈偲婧回忆,早些年马龙有个万能回答就是「还行」、「还可以」,问啥都是还行还可以。有一回,陈偲婧采访秦志戬,关于马龙的性格,秦志戬给了个经典评价,他说马龙这个人,你问他想要黑的还是白的,他永远不可能给你一个明确答案,「大概除了生与死他能选择生,其他的选择题他都会犹豫。」 前国乒队员陈玘在一次直播中也吐槽过马龙的纠结,「马龙啊,纠结,纠结小王子。」陈玘打了个比方,一群人去饭堂打饭,「今天是吃猪肉呢还是吃鸡呢?」半个钟头过去了,别人饭都吃完了,马龙还没开始打菜。 关于自己的犹豫,马龙坦言,很多时候,选择这件事本身真的会让他苦恼。 通常,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都会带两块球板,一主一副,但对马龙来说,分出主次,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他的解决方式是,每次比赛都准备三块球板,雨露均沾,机会均等,现场都抓起来挥几下,哪个顺手用哪个。下一场,机会又均等了,如此往复。 平常是这样,打比赛更是,「在很多比赛的时候,这次比赛打不打,其实自己也有很多想法,也想打也不想打。最后我就跟教练说,你安排吧,你安排打我就打,安排不打我就不打了,有的时候我觉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害怕担这个责任,就是自己一旦选择,你就要去承担这个责任,自己有时候也害怕。」 早几年刘国梁还是总教练的时候,团体赛前决定出场顺序,刘国梁会问马龙,「你选吧?」马龙通常会回,「我选你选吧。」绕口令一样把皮球踢回给刘国梁,「我这来来回回给自己绕进去了,我就不选了后来。」 陈偲婧记得11年前采访广州亚运会,去之前,因为脚伤,马龙为要不要参加犹豫了很久。终于去了,比赛怎么打依然犹豫。乒乓球团体赛决赛前夜,刘国梁仍在为派谁出场纠结,问到马龙想不想上场的时候,马龙的回答依然是「还行」,这让当时的刘国梁十分上火,追着他问:「还行?是行还是不行?」被逼到墙角的马龙回答,「行!」这才有了后来那届亚运会的男团及之后的男单冠军。 性格中的徘徊纠结,外部残酷竞争机制带来的不安全感,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马龙的成长之路并不平顺。 2006年,18岁的马龙随队出征不莱梅,拿到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站在马琳、王皓、王励勤和有着「杀神」美誉的陈玘中间,一脸稚气懵懂。年轻、灵巧、技术全面,许多人都默认眼前那个乖顺羞涩的少年,会是未来扛起中国乒乓球大旗的人。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