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翔|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三 )


边玉翔|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文章插图
「天天都在高考」 《人物》拍摄封面那天,没有比赛任务的马龙非常放松,双手插兜儿到了现场。当天正值世乒赛决赛日,清早的北京没有任何意外地堵了一路,路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马龙捧着手机看了王曼昱对阵孙颖莎的决赛,边看边给不是乒乓球迷的工作人员分析技战术,他笑着跟我们炫耀自己的科普成果,「看了一路,给分析了一路,影响她了,从不是球迷变成伪球迷了现在。」 谈起在「赢球是义务」的高强度压力下,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是怎样的体验?马龙收起笑容,他的回答很形象,他说普通人可能一生只需要经历一次高考,但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天天都是在高考」。 《乒乓世界》的副主编边玉翔告诉《人物》,理解任何一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都不能脱离对中国乒乓球自身这种极致残酷性的理解。 边玉翔举了个例子,2009年,他去队里采访训练赛,当时全队打队内大循环,队员张超的成绩很好,「刘国梁就当众宣布,你张超明天开始,你就站在主力那边,回头就有两个人陪你训练了。」诱惑和残忍同时存在,成绩好了,可以到主力那边,就是其他人陪你练,教练也守着你,成绩不好,立马换到另一边,「就是个动态的,那张超等于2009年世乒赛打完,他又站在对面去了,他又再陪别人练,就是这样机动的一个过程。」 不光循环赛,这种竞争的压力几乎可以贯穿一个球员的职业生涯,「一队队内有排名,一队比方15个人,打个比方,前五个咱们叫主力型,中间五个叫中层,后五个可能就要面临着去跟人家打交流。」 交流赛的规则是,一队的后五名跟二队的前五名打,打赢的五个继续留在一队,「你(成绩)不行就得交流到二队,二队也有年纪限制,你如果年纪太大交流到二队,你自己可能也就不想打了,基本上是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淘汰、循环。」 在国乒队,男女队各30人左右,最终能代表国家队参加顶级赛事的名额极其有限——奥运会只有3个名额,其中两人可以报名单打,世乒赛每个国家分得的名额只有5个。这也意味着,这是一场30进5甚至进3的游戏——输的,下去;赢的,留下;逻辑冷酷而高效。 中国乒乓球深厚的土壤决定了,最终能进入大众视野的,事实是一场大型生存斗争的最优解。马龙少年成名,是二王一马后期国家队绝对的培养核心,但这个「核心」并非自上而下的圈定,而是来自自下而上的厮杀,「他是一次一次比赛靠运动员自己打上来。每年有各种比赛,首先我看好你,然后你证明了你自己,你就还在这个序列,你如果没证明你自己,别人证明了,那你就没机会了。」 一群世界上最努力的天才中间,覆盖着一条唯一而狭窄的道路。不存在什么神秘的东方力量,这种循环往复的遴选机制,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秘密。
边玉翔|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文章插图
刘国梁在队内训练时训话
「为啥赢外国人?说难听一点我觉得外国人一场都不该赢,为啥呢,因为我们付出比外国运动员付出太多了。」边玉翔说起早年波尔在中国打联赛,「马琳跟波尔一个俱乐部,马琳一天练两场,上午练一场,下午练一场,晚上打比赛,波尔带着老婆来,上午不起,下午2点钟练一个小时,3点半喝咖啡走了。」 这种对比让边玉翔很早就意识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身上那种赢家的负担,「马琳打联赛还觉得我不能输,我输了教练看着,联赛输一个小孩或者输给谁,不光面子上挂不住,我可能竞争上就会有问题。」 在边玉翔看来,在中国,任何一代乒乓球运动员中的佼佼者,都心甘情愿地内化了这套严密而残酷的生存法则——赢不只是义务,还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边玉翔第一次深切感受那种「天天都在高考」的残酷氛围,是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2008年,二王一马创造了中国乒乓球男队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随后,球队进入更新换代的阶段。2010年,二王一马接连进入职业生涯的黄昏,备战莫斯科世乒赛的时候,队内两个王朝的主力竞争仅有的五个名额。 对上一代球迷来说,那无疑是眼睁睁看着王朝更迭的一年。三轮直通,第一轮,许昕上岸。第二轮,张继科。第三轮,马龙。2008年闪耀北京的三位功勋,不得不通过车轮战去争夺小将们掠杀过后,留下的另外两个名额。 「你要知道上一年的世乒赛决赛王励勤是亚军,王皓是冠军,马琳是第三,到第二年打世乒赛的时候,中国乒乓球队这种残酷,就是你一站没打出来,那就是小将抢了你们仨的位置,抢上去了。」边玉翔记得那年,因为那次选拔,队内的当时气氛压抑至极,每个人都低着头走路,仿佛各自头顶都有一滩乌云。 后来,三名老将贴身肉搏,又打了一轮,王皓上岸。最后在马琳和王励勤中间,教练组依然没法作出选择,于是又加一轮,马琳拿到了最后一张入场劵。 边玉翔记得赛后采访,马琳说了一句他记忆至今的话,「他说其实不值得祝贺,他说这次选拔赛我只赢了这一场球,因为之前全是淘汰赛,他总输嘛,一直没获得资格,说自己只赢了这一场球。」 那也是边玉翔真正明白中国乒乓球队为什么可以长盛不衰的时刻,一代又一代的天才甘作柴薪,才有中国乒乓球队数十年的持续风光。「马琳、王励勤这是一代人互相折磨啊,折磨到最后一场是这个结果,当然对中国乒乓球队来说,你PK的结果是最理想的,它残酷就残酷在这儿。」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真到了莫斯科,最终是最后一刻肉搏上岸的马琳力挽狂澜,独得两分,成了那个绝境中拯救中国乒乓球队的人。 那场比赛结束,马琳躬身亲吻球台,留下了迟暮英雄对成就他、陪伴他,也折磨他的乒乓球台最后一抹深情。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