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08日《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释教论书 。又称《瑜伽论》、《十七地论》,为印度释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底子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 。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履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 。相传为弥勒菩萨口头叙述,无著记载 。为印度大乘释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底子论书 。汉传释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释教传统上确定地认为此论的笔者为无著 。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此刻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米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讲法,归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唐玄奘译 。100卷 。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 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最近几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 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 真理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 。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 。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 。藏文有落款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 。收在丹珠尔中 。《瑜伽师地论》之汉翻译本概览(按译出朝代和译出年份先后挨次排列) 译本名称 篇幅 卷数 大正藏部类 大正藏编号 译者 译出朝代 译出年份 译出地点 与《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之对于应关系1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第1500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2 菩萨地持经 节译 十卷 瑜伽部 第30册第1581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半百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3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第1503部 罽宾三藏 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 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只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亦为玄奘法师所译《菩萨戒本》之异译4 菩萨善戒经 节译 九卷 瑜伽部 第30册第1582部 罽宾三藏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只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半百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和《菩萨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5 十七地论 节译 五卷 — — 三藏法师真理(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梁 大宝元年(550) 东扬州富春县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本地分·意地》之异译6 决定藏论 节译 三卷 瑜伽部 第30册第1584部 三藏法师真理(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陈 永定元年至太建元年(557 - 569) 晋安、广州等地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半百一至半百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摄决择分·意地》之异译7 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百卷译本) 全译 一百卷 瑜伽部 第30册第157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至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 东都弘福寺翻经院 —8 菩萨戒羯磨文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第149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 大慈恩寺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卷末及第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部份异译9 王法正意见 节译 一卷 瑜伽部 第31册第1615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摄抉择分·寻伺地》之部份异译10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第1501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和昙无谶译《菩萨戒本》及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相同11 佛为 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节译 一卷 经集部 第14册第524部 唐三藏梵衲大广智 不空(Amoghavajra,705 - 774) 唐 天宝十二年到大历九年间(753 - 774) 长安 大兴善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之异译,和玄奘法师所译《王法正意见》大同 。注:以上各译本除三藏法师真理所译《十七地论》已佚外,其余均传世至今 。藏文译本题为《瑜伽行地》,无著造 。全本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 。。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 。此译本归入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 。就奘译本而言,主要由以下五分组成:《本地分》,1 ~ 50卷 。释十七地瑜伽禅观境界,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51 ~ 80卷 。释本地分之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81 ~ 82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讲法和仪则 。初明讲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摄异门分》,83 ~ 84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摄事分》,85 ~ 100卷 。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五分中以《本地分》为中间地点,后四分主要是诠释其中的义理 。主旨为揭示底子旨识(阿赖耶识)总持眼耳等六识及所知境界的作用,禅观渐进的各种境界及修习所得果位,借阐发名相,斥有没有二见而使人悟入中道;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 。五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中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底子,有十七地以为宗要 。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事分 。月朔是论,故称地论 。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全书中间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子及其 所依客观对于象是人们底子旨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成长过程当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 。以阐发名相有没有起头,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 。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 。将瑜伽禅观境界或者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意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②摄决择分(50~80卷) 。阐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讲法和仪则 。初明讲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④摄异门分(83~84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⑤摄事分(85~100卷) 。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 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 。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诠释其中的义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跑步者世界》 Runner’s world介绍
-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 《去你的岛》小说讲的是什么故事 《去你的岛》小说好看吗
- 如何做公众号图文编辑 如何写公众号
- 全市贯彻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意见
- [转载]《跑步人生》——7 提高成绩
- [转载]苦瓜真的能减肥吗做什么运动能快速减肥宝迪沃减肥练习营
- 12日NBA:卡特欲做保龄球手 加索尔再客串电视剧
- 补钙每一餐《雪里红炒香千》
- 请问《丁香结》中的尘土纷嚣是什么意思? 尘土纷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