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人 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


如果要列举中国古代的名医,“药王”孙思邈一定会拥有姓名——他是唐代的一位“神医”,写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重要医学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一些养生理论,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
不过,说起生卒年,孙思邈却显得有些神秘,后世也曾对他的年龄争论不休,有的说他享年101岁,有的说他享年至少在120岁以上……这位拥有传奇一生的老人,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很受老百姓尊敬 。可身为一代名医,他最初却没敢把“当医生”作为自己的理想 。
制图:倪雯冰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很聪明 。他的父亲读过书,也算识文断字,但却最终未能进入仕途 。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孙父把入仕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孙思邈将来能光宗耀祖 。
孙家本来就不怎么富裕,再加上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免不了求医问药,一家人的日子经常过得紧巴巴 。他觉得很对不起父母,再加上总能看到亲戚邻里没钱看病,便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
但孙思邈很孝顺,不愿意违拗父亲的意愿 。于是,他就在完成课业后偷偷读医书,然后把借来的医书整册抄录下来,一直背到烂熟于心 。
除了孙父外,家里其他人倒不反对孙思貌学医,兄弟姐妹生病了,也来找孙思邈诊治 。为此,他大受鼓舞,对医学的兴趣更浓厚了,医术也越来越精湛 。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改变了孙思邈父亲的想法 。有一天,孙思邈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家,突然跌倒在地,脸色青紫,连话都说不出来 。一家人顿时慌成一团 。
见此情景,孙思邈跑到母亲身边,低声说出了父亲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 。孙母半信半疑,但为了救丈夫的命,还是马上去药铺买药,熬好后给孙父喝下 。
一剂药下肚,孙父的脸色渐渐恢复正常,说话也顺畅起来 。他改变了看法,同意孙思邈学医,同时给儿子立下一条规矩:以后若给人看病,需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
也许,连孙父自己都没想到,一代名医的试炼之路,就此徐徐展开 。

得到父亲的许可后,孙思邈完全没了担心,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医药书籍中 。
制图:倪雯冰
他求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那个时候,医学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备,孙思邈便一边钻研医书,一边谨慎实践,不断提高医术 。久而久之,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
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在大臣的建议下,唐太宗派人请孙思邈入宫,为长孙皇后诊治 。
等孙思邈到了皇宫,太医们立马炸了锅 。在他们眼中,孙思邈地位低下,不过是民间的草根大夫,连点宫廷的礼数都不懂,长孙皇后身份尊贵,怎么可以让他来治病?
听完太医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唐太宗也有点犹豫不决 。这时,孙思邈自告奋勇地说,自己可以“悬丝诊脉”:把一根丝线系在长孙皇后腕上,自己捏着另外一端,便能诊断病情 。
一会儿功夫,孙思邈便给出了治病的方法:只需在长孙皇后左手扎一针,再吃上几付汤药就能痊愈 。果然,按他给出的方案一治,长孙皇后很快就痊愈了 。
有趣的是,“悬丝诊脉”并不是孙思邈诊断病情的途径 。之前,他其实已经跟服侍皇后的宫女们详细了解长孙皇后的病情,也认真研究了太医们开过的药方,“悬丝”的时候,其实是在想如何开药方 。
从这个故事,也足以看出孙思邈精湛的医术和过人的智慧 。

治好了长孙皇后的病,孙思邈并没有像唐太宗提议的那样留在太医院,而是回到民间,一边采药,一边行医救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