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Facebook出现之前,数字技术已经在助长空前的孤立 。上世纪9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将通信联系的增加和人际接触减少的对立现象叫做“互联网悖论” 。在Facebook时代,这个问题更加迫切 。澳大利亚(有一半居民是活跃的Facebook用户)最近一项名为《谁在用Facebook?》的研究发现,孤独和社交网络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Facebook的用户“社交孤独感”(感觉和朋友缺乏交流)较低,家庭孤独感(感觉与家人缺乏交流)较高 。原因可能在于,Facebook鼓励加强和家庭之外的人联络,却牺牲了家庭关系 。又或者,本身家庭不和睦的人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渠道包括Facebook寻求陪伴 。研究者还发现,孤独的人倾向于花更多时间在Facebook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质和孤独的个体每天泡在Facebook上的时间要大于不孤独的个体 。”
不久前从卡内基梅隆人类计算机学院毕业的莫伊拉伯克对Facebook用户做过一个纵向研究 。伯克的结论认为,Facebook对用户的影响取决于你的投入 。“收到个性化信息的人比较不容易感到孤独,而收到点击式信息的人孤独感并不会改变 。”因此,你应该用文字信息告诉你的朋友,她儿子脸上涂满蛋糕的样子多么可爱,她拍摄的照片多么有趣,她参加的音乐会多么酷 。比私人信息更好的是半公开对话,一种忽略其他听众的交流方式 。伯克说,“在Facebook上收到半公开信息有助帮助人们减少孤独感 。”
另一方面,Facebook的非个人用途浏览朋友的状态更新,在板报上更新自己的状态,或是伯克所说的“被动消费和广播”反而造成疏离感 。在朋友和伪朋友编造的身份迷宫中游荡,思考要呈现自己的哪一面、谁在关注我、他们将听到什么?这一切反而让人感觉孤独 。
约翰卡西奥普是芝加哥大学的认知和社会神经学中心负责人,是世界权威的孤独专家 。在他的2008年出版的里程碑著作《孤独》一书中,他解释了孤独泛滥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 。他发现,在孤独人的晨尿中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素水平增高 。孤独的影响极其深远:“当我们抽取老年人血样,进行白细胞分析 。”他写道,“我们发现,孤独的影响深入细胞内部,影响基因的表达 。”孤独不仅影响大脑,甚至影响最基本的DNA转录 。当你觉得孤独时,你的整个身体也是孤独的 。
在卡西奥普看来,互联网只允许虚假的亲密 。“养宠物,结交网上朋友,是一种天生群居动物为了满足强制需求所作的可贵尝试 。”他写道,“但是替代物永远无法弥补真品 。”“真品”是指有血有肉的人 。在他看来,用社交媒体不能创造社交网络;只是将已建立的网络转移到另一个平台 。大多数时候,Facebook不会破坏友谊,但是也不能创造友谊 。
Facebook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我们享受社交,同时避免了现实社会的尴尬在派对上的失言,尴尬的冷场,以及面对面接触的所有笨拙 。相对的,我们拥有了一台似乎完美的社交机器 。
但是这种完美社交的代价是不断声明自我快乐与成就的强迫症 。我们不仅要接受他人雄厚的社交资本,还必须伪造出资本雄厚的表象 。永远快乐,假装快乐,尝试快乐这一切让人筋疲力尽 。
Facebook将对幸福的追求摆在了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生活中心 。它对个人身份和成就的重新界定比它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令人担忧 。《你并非机器》一书作者雅龙拉尼尔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明者之一,他对社交媒体的看法,读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我担心我们开始重塑自我,以满足数字版的自我 。我担心这个过程将导致同情心和人性的丧失 。”拉尼尔认为,Facebook将我们桎梏于自我表现业务,这是一个致命缺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