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的破冰之路

2月12日下午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中心室内冰场 , 有些微凉 。
四个孩子压低身子 , 左脚贴着起跑线 , 右脚微微倾斜——出发指令一响 , 蹬动冰刀 , 直到由奔跑变为滑行 。 另一些孩子在内圈 , 呼喊着队友名字 。 在接棒的一瞬 , 被队友推送 , 完成一圈接力 。 然后 , 是下一圈 。
速滑服单薄 , 比赛过后这些8到12岁的孩子 , 吸溜着鼻子 。 “不管是第一棒、第二棒、第三棒 , 还是第四棒 , 你们全都是主力” , 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以下简称业余体校)重点班教练李国锋说 。
七台河 , 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小城 , 被称为“冬奥冠军之乡”——先后培养输送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名冬奥会和世界冠军 , 获得世界级金牌177枚、国家级金牌535枚 , 16次打破世界纪录 。

北纬45度 , 《七台河市志》记载的历年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39.2摄氏度 。 七台河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李俊峰说 , 找块冰面打出溜滑 , 是当地孩子冬季里的日常 。
冬日的严寒 , 并非七台河独有——在开展短道速滑运动的地利背后 , 是一场跨越时代和自下而上培养输送体系间的接力 。
冰场边上的庆余公园
七台河市学府街上的庆余公园并不大 。 公园紧挨着体育中心 , 步行到冰场 , 只要两三分钟 。 皑皑白雪中 , 公园里一组三人的雕像格外醒目:穿着冰刀 , 弯着身子 , 望向冰场 。 当地人隋大哥说 , 公园是为了纪念孟庆余而建的 。
如果孟庆余还活着 , 今年已71岁 。
在身边人拼凑的记忆碎片中 , 他个儿不高 , 身子壮实 , 不太爱说话 。 在冰面上滑行时 , 头发飘逸 。 四五十岁指导学生时 , 也常单脚站在冰场 , “你看我多轻松 , 你看我多潇洒 , 你看我多稳” 。
1969年 , 知青孟庆余来到七台河 , 当起了井下采煤工人 。 1972年 , 作为一名滑冰爱好者 , 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 , 夺得3项冠军 。 两年后 , 他被调到七台河市体委组建滑冰队并任教练 。
在矿上 , 孟庆余办事认真 , 又有些“一根筋” , 人称“蒙子” 。
七台河市体育局三级调研员王宏斌 , 曾是七台河市体委田径教练 , 同孟庆余共事多年 。 有件事他记得清楚 , 当时条件艰苦 , 孟庆余跑去找领导 , 要求提高运动员的补助标准 。 但在领导批准后 , 他又主动提出 , “不需要那么多 , 提高一点点就行 。 ”
1978年 , 孟庆余同韩平云结婚 。 他对速滑教学的执着 , 让韩平云觉得“不可思议” 。
老式冰刀鞋子柔软 , 脚踝晃荡 , 不好蹬冰 , 孟庆余用胶布把鞋子粘得梆硬;朋友送了面写有夫妻二人名字的镜子 , 他把学生叫到家里 , 对着镜子练习动作;他甚至还把留着打家具的昂贵木材红松 , 改装成训练用的滑板 。
彼时 , 七台河还没有室内冰场 , 上冰时间短 。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孟庆余带学生到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 。
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 有时他回家连招呼都不打 , 白天去队员家里家访 , 晚上才回家 。
孟庆余甚至提过离婚 , 让韩平云不要改嫁 , 等着他 。 韩平云声音沙哑 , 哽咽着抽出纸巾擦泪 , “为了速滑事业 , 这种事情他都想得出来 。 ”
这份很难被理解的坚持 , 迎来了回报 。
1991年 , 学生张杰在第15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 。 2002年 , 王濛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 , 获得女子500米冠军 。 同年 , 杨扬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金牌 , 成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