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的破冰之路( 二 )


每场比赛只有一个冠军 。 除了挑选“好苗子” , 第一代教练孟庆余也在培养接班人 。
1989年 , 是学生赵小兵执教生涯的第一年 , 在室外冰场带体校业余班 。
冬天刮“大烟炮” , 吹起积雪白茫茫一片 , 看不清人 。 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 , 赵小兵脸上冻出水泡 。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学 , 赵小兵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 。 冬日漆黑一片 , “路上没有人害怕 , 有人更害怕 。 ”
赵小兵怀孕生产前5天 , 还在带孩子们训练 。 直到双腿浮肿 , 在自家院子都站不住 。 那时孟庆余已是体育工作队队长 , 赵小兵找他商量 , 帮忙带训一个月 。 孟庆余却几次提出 , 让她把手里的队员划给他 。
赵小兵舍不得 , 放下狠话 , “你天天跟我要什么队员 , 回去当你的队长 。 ”这次 , 孟庆余掉下泪来 , “小兵 , 我回办公室 ,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2006年8月1日 , 孟庆余回七台河检车 , 这是王宏斌最后一次见到他 。 两个人站在看台上 , 盯着手中的秒表 , 学生们在底下跑圈 。
孟庆余说 , “退休后我还得买一个微型面包车” 。 王宏斌不解 , 退休了买别的车多好?孟庆余说 , 他的车要拉学生训练用品 , “面包车装的东西多” 。
第二天 , 在去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途中 , 孟庆余遭遇车祸 , 享年55岁 。
特色小学
张杰和丈夫董延海 , 都是孟庆余的学生 。 1989年 , 两人远赴日本 。
2011年回国前 , 张杰总在梦中听到孟庆余的脚步 , 还有三声敲门 。 这让张杰觉得 , “教练在召唤” 。
他们决定回上海帮助学生杨扬筹建冰上基地 。
2014年 , 受七台河市领导邀请 , 夫妻二人又从上海回到家乡七台河 。 回过头来看 , 这一年 , 或许是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生死存亡的关口 。
“冠军摇篮里没有孩子了” , 董延海说 。 他记得 , 当时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只剩下3个教练、17个孩子 , 参加黑龙江省和全国比赛拿到的冠军也少了 。
而《七台河市志》记载 , 2005年仅在哈尔滨训练的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员就有70人 。
据董延海分析 , 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冰场在2013年才投入使用 , 此前一直在室外滑冰 。 孩子比以前金贵 , 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 , 连家长都冻跑了 。
两块室内冰场 , 一天光电费就数千元 , 一年下来 , 水、电、热加上人员开支 , 需要500万元 。 而17个孩子 , 一天顶多滑俩小时 , 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 。
面对这种困境 , 董延海提出建立短道速滑特色学校 , 将体校的选才工作转移到各个小学完成 。
体育局领导问董延海 , 这种模式能不能选出15个孩子滑冰?董延海说太少了 。 领导加到30个孩子 , 董延海说 , “后头再添个零 , 300个” 。
那段日子 , 董延海打了1000多块钱的电话 。 体育局一查话费单 , 都是打给各小学体育老师的 。
2014年10月 , 董延海找到了新建小学校长王岗——这是一所从1985年开始就开展短道速滑运动的学校 ,
早年条件简陋 。 受大环境等影响 , 当时学校短道速滑队的队员 , 也只剩下10人左右 , 王岗正在为这事犯愁 。
在王岗看来 , 以往将七八岁的学生选拔到体校 , 集体吃住、集体上学、脱离原有学校的培养模式 , 家长并不放心 。 而成立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意味着 , 孩子未必要走专业道路 , 只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 平时在学校正常上课 , 课余时间训练也对学习影响不大 。
他与董延海一拍即合 。 2014年 , 董延海从七台河选出4名喜欢滑冰的体育老师 , 先行培训 。 此后 , 体育老师回到各自学校发展“根据地” , 在学生中开展选才和训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