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文章插图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 。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 。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 。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 。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 。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 。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 。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 。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 。“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
1.“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 。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 。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 。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 。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等等 。
2.“取类比象”的原理是什么?
天地之间,万物万命,不离五行;人生天地之间,亦禀五行而有生长壮老死 。人吃五谷杂粮,人的五脏六腑各禀五行,与万物万命互相关联 。能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则人的生命与万物万命自然相应 。所谓取类比象,即是人与万物万命之间所禀受的五行之气相互贯通而已 。
中医四大经典最重视“取类比象”,整个脏象体系就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延伸,“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内经》有言:“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 。”又言:“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借助取类比象,我们不但可以学习传统中药,还可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甚至发现新中药 。只要合乎取类比象原则,其功效必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印证——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