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思维——学习中医的捷径( 二 )


3.《内经》与“取类比象”
若问,《素问》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呢?我选择《阴阳应象大论》篇 。
此篇讲解阴阳,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体阴阳,虽然以阴阳为本,但重在“应象” 。所谓“应象”,即是“取类比象” 。可以说,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论下的“取类比象”,五脏六腑、中药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对应于天地阴阳 。
我认为,这篇文章代表着《内经》“取类比象”思维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以及养生之中,必然有助于医术提高 。其中的许多概念都不能忽视,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等等,皆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
历代中医有大成就者,无不精熟《内经》 。反复阅读《内经》,可以锻炼医者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医家在临床上灵活圆融,左右逢源 。《内经》的主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精读《内经》则是一个方便法门,从而让学者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 。
4.中药与“取类比象”
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 。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 。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 。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 。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 。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
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 。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 。
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 。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 。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 。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瘕、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 。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 。
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 。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
5.“取类比象”是中医核心思维之一
以象论“天人合一”:中秋时节,月得水气而成满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时 。应之于人:肺为金,肾为水 。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即是讲金水合为一气 。若金水不相生,则肺肾不交而患成燥咳 。应之于药:玄参与天门冬二药皆入肺肾二经,皆能禀金水二气,得上下环转、生生不息之妙用 。
以象论用药:发为肾之余,头发得肾气之精而能乌黑发亮 。若肾气亏虚,就会出现头发斑白 。中医治疗肾虚发白,多从补肾入手 。常用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来乌发 。从医理分析,这类中药经冬而不凋,其“肾”气旺盛,故可取类比象,以之入肾补肾 。推之,诸藤以舒筋、中空以发汗、花善解郁等,都是“取类比象”的临床应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