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吃什么 小寒常吃的养生食物有哪些( 二 )


 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 。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
三、小寒起居养生
①早睡晚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
②尽量减少晚间外出活动次数,以免伤阳 。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着衣应以保暖为第一要务 。尤其是头颈、背、手脚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因为头颈部接近心脏,血流量大,向外发散热量多 。测试表明,处于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4°C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总热量的3/5;环境气温为15°C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总热量的4/3 。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 。手、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表面脂肪很薄,是皮温最低的部位 。所以,小寒时节最好戴上帽子、手套,扎上围巾等 。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提示我们冬天注意头部保暖的重要性 。
另外,很多人认为衣服穿得越厚越暖和,其实这是个误区 。因为衣服的保暖性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 。衣服与身体紧贴,空气层厚度为零,则保暖性最低 。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逐渐增大 。但是,当空气层厚度超过15mm时,空气对流增大,热量散发也增多,保暖性反而下降 。况且,穿得过厚,行动不便,也会妨碍身体的新陈代谢 。小寒着衣应选用分量轻、膨松、保暖性强的羊毛、丝棉、羽绒等制品 。
四、小寒饮食养生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进入小寒节气,也已进入数九寒天,饮食上要以“补”为主 。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 。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 。羊肉是小寒节气温补的首选食物 。《本草经集注》曰:羊肉入脾、胃、肾经,其性味甘热,可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主脾胃虚寒、食少反胃、泻痢、肾阳不足、气血亏虚、虚劳羸瘦、腰膝酸软、阳痿、寒疝、产后虚羸少气、缺乳等 。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等虚证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
除了多吃羊肉以外,还可多食用党参、黄芪、何首乌、当归等补气补血、滋补肝肾的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款补肾的经典药膳,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30g,生姜30g,羊肉500g组成 。做法是:
将当归、生姜清水洗净顺切大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备用 。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炖1.5h至羊肉熟烂为止 。取出当归、姜片,喝汤食肉,可温中、补血、散寒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