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和钗的区别 簪和钗有什么区别


簪和钗的区别 簪和钗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该讲“又”部的三个汉字:“右、厷、叉” 。这三个字,“右”字在171课已经详细讲过,本课不再详说,“厷”是“肱”的本字,也并不常用,而“叉”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叉”,关于标题中提到的簪和钗的区别,详见文末最后一段 。三个字解说如下:
1、右 。读yòu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手口相助也 。从又,从口 。”注意,“右”字在前面的“口”部已经出现过,这里是重出,但解释稍异,许慎认为“右”是会意字,本义是帮助,既从口,又从手,因此,我们在“口”和“又”部都见到这个字 。关于右的六书分类,李学勤《字源》中,“口”部的“右”归为形声字,“又”部的“右”归为会意字 。是因为这两部的学术分管人不同导致的分歧 。实际上,右的本字是“又”(甲骨文中没有“右”),即右手的象形,后来出现“右”字后,具体构字原因很可能就是许慎说的“会意”,帮助,可以从口,也可以从“又” 。我们暂不改变旧说,仍然沿用许慎的说法(之前的171课,我们并没有对右进行六书归类):“右”是会意字,本义是帮助(佑助)
(帮助)
“右”本义之外的用法,请见171课 。
“右”的小篆写法如图:
(右的小篆写法)
2、厷 。读音有两个:
(一)gōng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臂上也 。从又,从古文厶 。厶,古文厷,象形 。肱,厷或从肉 。”会意字 。本义是臂的上部,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实际上就是“肱” 。厶是厷的古文写法,象曲臂之形 。“肱”是厷的或体 。从肉 。
(肱)
《汉书·王莽传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 。”颜师古注:“厷,古肱字 。”太阳象征德政,好像皇帝的右臂,即大司徒,负责实现文治,要注意融和,合乎圆规 。《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汉哀帝爱贤,与之日卧于殿上,以手厷枕贤头 。”就是让头放在臂上 。
(二)hóng 。这个读音出自《集韵》 。同“宏” 。大通 。《集韵·耕韵》:“厷,大通也 。通作宏 。”
厷的小篆写法如图:
(厷的小篆写法)
3、叉 。读音有五个:
(一)chā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叉,手指相错也 。从又,象叉之形 。”指事字 。本义是手指相交错、交叉 。比如:叉手;三叉神经 。因为我们无法查到叉字的古文字字形(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我们仍沿用许慎的解说 。《玉篇·又部》:“叉,指相交也 。”
(手指交叉)
“叉”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歧头的器具或兵器 。比如:钢叉;饭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 。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 。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苏轼《答秦太虚书》:“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 。”
(钢叉)
(2)叉形符号 。形状是“X”,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二章:“我亲眼见他在我的名字上打了一个叉 。”
(打叉扣分)
(3)刺 。《后汉书·儒林传·杨政》:“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 。”旄头又用戟去刺杨政,把杨政的胸部刺伤了,杨政仍然不退 。
(4)用叉取东西 。《正字通·又部》:“叉,取也 。”唐代李群玉《仙明洲口号》:“半浦夜歌闻汤桨,一星幽火照叉鱼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