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中腊罗支系的丧葬习俗( 二 )


1、病人病入膏肓时赶亲戚 。
家族中的老人病入膏肓,就要到后家、姑娘家报老人病重的消息,让亲戚有思想准备,凡是漾濞彝家老人病危,远近亲朋好友、儿女都要来看望,问候老人家 。男者病重,一般都是家庭男子去探望;女人病重,一般由家庭主妇去探望;若是小孩或其他人员病重,多数是由家庭主妇去看望 。
探望病人,都要带礼物,如看望老人家,要带老人喜欢吃的食品 。一般带一盒红糖,两把面条,还有水果、罐头之类的 。有的病人因家庭困难,看望者直接拿点现金救助 。若老人病危,儿女及家族的人都要来守候,作最后的道别 。儿女们会准备好寿服,一旦老人落气(去世),就把寿服穿戴给老人 。
2、老人亡故以后出煞、接气、喂口合、洗澡
彝族有一个共同习俗,只要是在家中因病因伤,旁边有亲人或族人守候,正常死亡的,在死亡之时要出煞,在老人病危的时候,准备一把尖刀,落气以后,由家中或者邻居有威信的男子手持尖刀在亡者胸部上方比划三圈,高呼一声出煞,将刀子扔出门外,一为驱鬼慑妖,二为传亡讯 。喂口福或喂口合 。﹝口福或口合:用红布包一点点银子,糯米,红糖,茶叶用红冥纸包制而成﹞喂逝者口福很有讲究,掌握在逝者即将断气时较为合适 。用红线扎牢放入亡者口中 。落气之时,在身边的儿女们要逐个给老人接气,由子女把呼出的阳气“采”入手掌“握”紧,在老人吸气的同时放到其嘴边,同时把老人呼出的气用同样的方法“采集”后放到自己腋下 。表示已经服侍到最终了 。老人亡故以后,要给亡者净身 。古时,彝族人死了,孝子要备上香、钱、纸、火,提上葫芦瓢,到山后打回山泉水,给亡者洗尸 。这个习惯相传至今,此举亦叫“买水” 。要用系有稻草的土锅烧水,在场的子女逐个给亡者洗身体,阿毕诵《洗尸经》 。
洗完身体以后,给老人穿上寿服,在堂屋搭建一座凉床,将亡人安放在凉床上 。老人亡故以后,需要煮一碗夹生饭,用一个未成长的鸡,用手捏死,在亡者周围转三圈,夹生饭献于尸体旁,叫倒头饭 。
彝族成年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在家门外死亡,不得口福者,皆视为死得不好,办丧事不能在家中,在大门外找一块空地,搭起青棚,办完事就往坟山抬 。一般都葬在第二类墓地中 。未成年人死亡,无论口福得与否,均葬在第二类墓地中,不是正常死亡或不在家中死亡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一般都不厚葬,在三亲六戚,本门户族的帮助之下,三天之内,不择吉日,埋了完事 。彝族人较之于其他民族比较典型的丧葬习俗是,60岁以上,子孙兴旺的老人如果在家里正规去世,一般都要进行厚葬 。日子敲定后,孝子要进行破孝 。男的由家门的长者进行礼仪,女的则由舅舅家来进行礼仪,若隔得太远,则可由家门代替 。破孝的时候,孝子跪于灵前,斋饭茶酒供奉,白布置顶,三跪九叩,长者于旁,手拿剪刀、梳子、剃头刀 。过去,逝者已逝后,孝子要剃光头,近年来有所改革,仅表示一下可矣 。长者手拿剃头刀在头上做样,随便剃下一点,表示剃了头,口中则念念有词,剪刀把头发随便剪掉一点,仍然保持着孝子原来的发型,为的是事情过后孝子出外方便各种场合,保留形象 。从破孝后,孝子即可顶披白布,腰系麻线 。每当孝子出外,人们看到他腰系麻线,就知道是他的父母哪一位走了,也就会尽力地帮助或周全于他 。
3、落榻上凉床 。
拿一块板子或草席一床,摆在正房堂屋正中、把穿载好的尸体、头朝门外、脚朝后山墙、面向上端端正正放在板子上,拿两匹麻、把尸体手脂拉伸从腰部穿过连手拴起、另一匹把脚掌拉正拴起、尸体成一柱香形、正心上面放一块铸铁犁板、在尸体左则与尸体长的放一根麻杆或竹杆 。煎十二个小粑粑、用线中心连成圆形、分男左女右套在手上途经阴间路上、用来打狗 。脸部用草纸(土纸)或黑布一块盖好,叫盖脸布 。上凉床的目的就是使亡人的尸体冷却,以防入棺后发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