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搞不出自己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为什么中国做不出来


为什么中国人搞不出自己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为什么中国做不出来

文章插图
文 | 李坤阳
编辑 | 尚闻多
1983年过去了,但很多人怀念它 。
这一年的上海,第一辆桑塔纳组装下线,国家经济支柱汽车行业即将步入正轨 。
在北京,中国人民迎来了第一届春晚,不同的是这届春晚不仅标志了中国经济的起步,也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成为了国人的记忆,这个记忆真诚且红火 。
今天能够支撑春晚的除了流量小生,就是抖音快手 。而中国人的第一届春晚,陪伴全程的是北冰洋,这个国宴指定饮品头衔与百姓饮品集一身的IP 。
两年之后,中国正式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北冰洋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一年北京市食品厂重新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接下来的三年,拉来2800万元投资的北冰洋购置了价值数千万的设备,1毛钱的北冰洋实现了利润1300万元,总产值超过1亿元 。
由于玻璃瓶装运输的限制,零售价0.1元(80年代初)的北冰洋汽水一度只出现在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同样,重庆天府可乐、崂山汽水、武汉饮料二厂等八个国产汽水厂在所属地大放异彩,承包了80年代属于中国人的夏天 。
击沉北冰洋改革开放之下,部队转业之风盛行,而首选地就是北冰洋这样的公司,良好的营收足以让身边亲朋战友艳羡不已,也足以展现组织的诚意 。
30岁的叶青,从军人成为了工厂科员 。脱离集体的这天是1978年的初春,他蹬着二八大杠来到了北京市崇文区安乐林路的厂房,但他进不去,门口二三百米排满了前来进货的商贩,汽水仿佛要靠“抢”的 。
他的家吉庆有余,双城牌绿色双开门冰箱(当时价值几千),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机(当时价值四百),一毛钱的北冰洋汽水成为了家人的心头好,昂首挺胸的北极熊看起来很时髦,这一年叶青的工资18元 。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百事可乐的员工 。
建罐装厂、卖可口可乐,1979年中粮总公司让销声匿迹的可口可乐重现中国,两年后百事可乐在深圳建厂,双乐巨头正式杀入了东方市场 。
市场经济的开放之下,国企放开了拳脚,但也要接纳新的玩法 。
“市场换技术”的基调之下,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合资浪潮如火如荼 。与其单纯购买技术设备,合资换技术的决策似乎更能吸引手握精密技术的国外巨头 。
食品饮料行业亦如此,当时盛极一时的北冰洋们拥有着中国各地成熟的营销渠道,这是百事可口扎根本土的血管,也是各地汽水藩王们的地域壁垒,受制于当时玻璃瓶的运输障碍与他类品牌当地强大渠道掌控力,“北冰洋们”很难走出家乡,更何况走出国门 。
合资仿佛是最快的捷径:资金、技术、品牌力都是外资的蜜糖 。
199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与原国家经贸委签订《长期共同发展计划备忘录》,提出了“利用外资改造国有老企业”方针,此外备忘录中还允许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再建10个新的合资灌装厂 。
根据该公告规定,国家经贸委不再逐步审批设立外国牌号碳酸饮料灌装厂的项目,但“外国牌号碳酸饮料公司须制订发展规划,由国家经贸委根据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组织论证并核准后实施 。”
看似保护本土企业的条款并不能阻挡公司层面的运作,在这份北冰洋和百事长达十五年的合资协议中,除了百事可乐有偿使用北冰洋配方职位,北冰洋还一并把自1951年使用的“雪山白熊”商标卖给了百事可乐 。
这无异于将品牌与产品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外人”,当然“双乐”巨头不是慈善家,秘方与品牌对他们的益处不大,他们要做的是垄断中国市场 。当时国内80%的本土汽水厂都变成了国际饮料的罐装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