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伤寒论之辩证 汗证的辨证论治


汗证伤寒论之辩证 汗证的辨证论治

文章插图
一、汗证的概述
小儿汗证是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 , 安静状态下 , 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一种病证 。多见于2—6岁的小儿 。
新生儿时期 , 由于汗腺尚未发育完善 , 尤其是未成熟儿 , 在出生后几周或数月之内 , 极少出汗 , 随着生长发育的日臻完善 , 加上小儿又处在生机蓬勃 , 代谢旺盛 , 活泼多动 , 腠理疏松的年龄阶段 , 出汗常比成人为多 , 尤其是头额部更易出汗 。:当小儿入睡时 , 阴阳气交 , 营卫和谐 , 清阳发越而略有微汗 , 又别无其它症状者 , 是谓正常现象 。若天气炎热 , 室温过高 , 穿衣盖被过多 , 快速进热食 , 或食辛辣之物 , 或剧烈运动 , 或恐惧惊恐等 ,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这是由于外界因素所致多汗 , .不属病态 。因此 , 所谓小儿汗匠是系体质虚弱而致汗出过多 , 俗称“虚汗” 。一般包括自汗、盗汗两大类 。由于小儿往往自汗盗汗并见 , 与成人有所不同 , 因此常统称为“汗证” 。
中医学中对人体汗出极为重视 , 认为出汗既可致病 , 又可治病;既提示疾病的进退转机 , 又反映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如《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 , 营卫通 , 汗大泄”;《素问 。宣明五气沦》说:“五脏化液 , 心为汗”;《灵枢.决气》说:“津脱者 , 腠理开 , 汗大泄” 。《伤寒论》中有可汗不可汗之专论 , 并对外感病汗出的各种证象 , 从性质、程度、部位等方面来推断疾病的病机.所拟定的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清热生津的白虎汤、通下泻火的承气汤、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回阳固脱的四逆汤 , 对证应用确有病除汗止之效.
关于小儿汗证 , 自隋《诸病源候论》始 , 即分为“头身喜汗”和“盗汗”两大类 。《备急千金要方》已收载多种内外治法和方药治疗小儿盗汗、头汗.《小儿药证直诀》中 。对小儿汗证除分“喜汗”、“盗汗”两大类外 , 还提出“太阳虚汗”、“胃怯汗”的证治方药 。书中还记载有小儿汗证的最早医案 。
现代研究说明汗证系汗腺分泌过多所致 。汗腺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结构之一 。出汗可调节体温 , 也可丢失一定量的钠、钾、氯等电解质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若丢失过多也可影响健康或加重病情 。治疗时一般不予直接止汗 。而是重在寻找导致出汗过多的原因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结核、低血糖、虚脱、休克及某些传染病的发热期及恢复期 , 均可以汗出过多为主要症状 。因此 , 首先应排除或考虑上述这些疾病后 , 方能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汗证进行治疗 。
二、汗证的病理病因
一、病因
1、体质因素小儿脏腑娇嫩 , 皮毛疏松 , 腠理不密 , 纯阳体热 , 平时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 , 阴阳气血虚弱 , 卫外不固 , 营不内守而汗出过多;若后天失调 , 脾胃受损 , 气血虚弱 , 动则汗出 。
2、疾病因素外感之后 , 余邪未清 , 表卫未固 , 可时时汗出 , 或大病之后 , 气血受损 , 营卫失和 , 正气未复 , 汗出不已.此时汗出过多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状 , 病未愈则汗不止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