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自发缓解后如何预防预后 膜性肾病如何鉴别诊断( 三 )


1.潜在的致病抗原
虽然一些学者报道在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球上皮下沉积复合物中找到包括DNA甲状球蛋白、肿瘤相关抗原、肾小管上皮抗原、乙肝病毒等在内的一系列抗原 , 但是仅有上述蛋白质的沉着不一定会致病目前对引起本病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致病抗原、抗体尚未明确 。
2.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形成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应用小剂量的异性蛋白质每天注射造成了家兔的慢性血清病 , 其肾脏病变类似膜性肾病 ,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 , 循环中只发现分子较小的免疫复合物 。相反 , 如果家兔接受异性蛋白的剂量和方法不同 , 则会出现颗粒较大的免疫复合物 , 其沉积部位是系膜而非上皮下 。强调膜型肾病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应具备分子量小、带大量负电荷两大特点 , 然而这两点真正鶒在体内不易同时具备 , 对循环免疫复合物学说的可靠性仍有怀疑 。
(2)非肾性抗原所致的免疫复合物原位形成:该学说指出病损可由循环性抗体与一种肾小球的非固有抗原发生反应而引起 , 后者是由于基底膜的某些生化性能和静电亲和力而于事先“植入”到肾小球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 从而损伤肾小球 。
(3)肾性抗原所致的免疫复合物原位形成:此为肾小球局部固有抗原成分与循环抗体反应生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致公认较为可信的学说 。
3.补体介导
1980年 , 等在被动肾炎模型中首次提出了补体激活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研究证实膜性肾病的肾小球中找不到炎症细胞浸润 , 亦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所产生的等裂解产物 。但发现了含有补体成分的膜攻击复合物 。
这种膜攻击复合物可插入肾小球上皮细胞膜的磷脂双层结构 , 引起细胞膜结构损伤 , 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鶒的合成修复 , 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 。免疫电镜证实膜攻击复合物可被上皮细胞从基底膜侧转移到肾小囊侧 , 并经胞吐作用排至尿液 , 使在膜性肾病患病初期或免疫活动时尿液中膜攻击复合物排泄量上升还可以激活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在局部释放直接作用于基底膜的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 。大量氧自由基释出使脂质氧化 , 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及基底膜Ⅳ胶原降解并增加基低膜对蛋白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蛋白尿 , 加用普罗布考(丙丁酚)这一抗氧化剂后蛋白尿减少85%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