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朝“文笔之辨”,请详细阐述一下?要回答"文笔之辨",首先要将相关概念略做梳理 。何为文学?在文学批评史文献中,关于文学的定义名目繁多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一种考据是,"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孔子的《论语》,意思是指读书知礼等 。先秦时期,文学的概念是很广的,就相当于今天的学术学问或是文物制度,"质胜则文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其中的文就是这个意思 。在孔子的时代,文也有文辞的意思,与今天的文学意义有所关联,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据学者研究,两汉时期,学术之"文"和文学之"文"便被加以区分了,前者用文学来表示,后者则用文章来概括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和"文章"的区分已不再明显,两个概念经常并举,意思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意义 。例如,范晔在说到"文章"或"文学"时提出:"情志既动,篇辞为贵"(《后汉书?文苑传赞》),这已经近乎我们今天研究的文学 。此后,文学这一概念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确立起来 。在这期间发生的"文笔之辨",可以看作是对文学具体含义的深入探究 。它是南北朝时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分类,代表着当时的文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 。"文笔之辨"产生的背景上文已经说到,汉代以前没有纯文学的概念,"文学"和"文章"是混为一体的 。魏晋六朝期间,随着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独立性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区别 。曹丕有"诗赋欲丽"说(《典论?论文》),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南朝时,首先是诗歌的"缘情"特点更受到关注,批评家们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文章都有感发意志的功效,某些文体需要追求情感的感染力;其次就是人们更关注"声韵",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谢朓认为"诗歌圆美流转如弹丸"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根据作品的音韵和抒情的特点,将不同体裁的作品区分开来,"文笔之辨"就是这一文学发展过程的产物 。"文笔之辨"1.颜延之的"文笔说""文"和"笔"的对举较早出现于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峻得臣笔,测得臣文"(《南史?颜延之传》)这是当时宋文帝曾经问颜延之的儿子的才能,颜延之回答说:"颜竣得到我的笔法,散文写得好;颜测得到我的文法,韵文写得好 。"这里的"笔",并非书法,而是一类文章 。六朝时期的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区别的标准就看有没有用韵,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现在我们不这样划分,"文笔",也成为文章内容的代名词 。根据历史上颜峻和颜测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看,"笔"更多指应用类文体,"文"则是抒情类作品 。"笔体"适用于君臣之间的政事等应用性文章,"文体"适用于各人群之间能够引起写作兴趣的以抒发情感为目的的抒情性文章 。此外,《文心雕龙·总术》中间接提到他的文笔观:"颜延之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的"文笔说"刘勰进一步强调"文""笔"之别,刘勰总结当时的情况为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心雕龙·总术》)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普遍惯用声律对偶,公文类应用文章则较少使用声律对偶的现实情况 。但是他认为以有韵和无韵这种形式区分"文"和"笔"其实不能揭示文学作品与其他应用类文体的本质区别,因为文学作品可以以散文写成,非文学作品也可以以骈文写成 。所以刘勰的观点是:"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 。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 。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这里给出翻译:『我认为:口头说的叫做"言",书面写的叫做"笔";说明永久性道理的叫做"经",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经和传的体裁,就显然不应属于"言"而应属于"笔"了;用笔写来代替口说,文采可多可少 。儒家经典以其内容深刻而不可磨灭,并不是以颜延之所谓无文采的"言"和有文采的"笔"来定其高下的 。』可见,颜延之认为从文采讲,经典是"言",而非"笔",即文学性不足,而传记文学性要比经典足,故经典非"文" 。3.萧绎的"文笔说"南北朝梁元帝萧绎更强调"文"与"笔"在情感、音律、辞采方面的区别 。他认为屈原、宋玉的文章是"文",因为他们一是"吟咏风谣,流连哀思"(《金楼子·立言》),二是"绮縠纷披,宫徵靡曼,脣吻遒会 。"而"笔"则是所谓"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金楼子·立言》) 。从这一点看,他对"文"与"笔"的区别,一是在于对作品音韵之美的重视,二是在于对作品抒情性的重视 。萧绎强调"文"的声律之美与情感效用,对"笔"则强调其现实功用和合乎体裁,更近于后代实用文 。结语:"文笔之辨"是六朝时期文学类别分化的现象,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学特点的重视,对后来影响很大 。例如唐代进士考试中"杂文试"就是沿袭六朝"有韵为文"的文类标准,进士考试中以"诗赋"为"文"类的代表,以"策"为"笔"类的代表,都是受文笔之别的影响 。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也为后来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rr关于文笔之辩,大约有两大类,一类以音韵分,一类以文学性分 。以音韵分的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这就很好理解了,押韵文章的就是文,不押韵的文章就是笔 。而以文学性分的就比较复杂,因为文学性涉及到很多东西,所以这个分类底下有许多小分支,大体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按照文体分,这主要表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 。有些文体,比如诗、赋之类的文章,原本就是文学性很高的文体;而像诏书、表、章之类的文章,相当于现在的说明书文体,基本上不存在文学性 。而刘勰以文体分,其实是继承了陆机《文赋》的文体论,并作进一步发扬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精准地概括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刘勰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扩大了范围,并细化了差异,刘勰认为文体的特点能决定文章是否具有文学性,所以他的《文心雕龙》里面按照文体来分,把诗、乐府、赋、颂、碑、铭、杂文等十五种文体成为文,而把史传、诸子、策、檄、奏、启等十八种文体称为笔 。但文章终究是人写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写文章时,不会完全按照刘勰总结的特点来写 。比如史传,这种文体通常是平实记录历史事件,一般来说比较质朴,不会有较高的文学性,但显然《史记》就是个例外,它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不能只当做毫无生气的史书来看 。又比如诸子,这类文体本是单纯用来说理的,理论上不存在多高的文学性,但《庄子》一书,其汪洋恣肆的寓言,也让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而刘勰认为是文的碑、吊等文体,本该用文学性语言来写,但由于这类文章大多写得太过程式化,每篇碑吊都是规定的格式和用语,毫无新意,久而久之,这类文体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写出文学性了,所以它实际上已经沦为了笔 。刘勰的以文体分文笔,由于实际写作中作者的差异,这种分类法已经不准了 。第二种则是按有无情感来分 。《金楼子·立言下》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这里面就说得很清楚,像松柏一样干枯质木的文章,属于笔;而文,是要“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也就是要有感情 。这种分类法相较于刘勰的文体论更加成熟,也消除了文体分类法的弊端,只要有真情流露,就属于文,打破了文体特点的局限性 。第三种也是以文采分,也就是有文采的文章为文,没有文采的文章为笔 。这种分类法其实是最成熟的了 。因为文采是个集合概念,它包括了音韵、情感,此外,语言文字的华美,也属于文采的范畴 。所以以文采分,其实就是以文学性分 。这种分类法,才真正触及到了文笔差异的核心 。以上,是文笔之分 。关于笔的分类,还有另外一种,诗笔之分,就是把诗这种文体单独提出来,和笔这类文章并称 。诗就是句式整齐押韵的文章,而笔则是句式长短不一也不押韵的散文 。这种诗笔之分,其实与文笔之分也有重复的部分,比如在音韵上;不同的是它把诗单独作为一类,而其他所有类型的文章,不管是否有文学性,只要是句式长短不一,统称为笔 。这种分类法,也可以给文笔之辩作为一个参考 。以上,就是文笔之辩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体两面
- 如此这般
- 属鸡相克的属相是什么
- 毛猿
- 害怕恋爱算不算病 为什么会害怕谈恋爱
- 男女交往初期聊什么 男女交往初期怎么聊天
- 男生喜欢你却又疏远你的心理 男生喜欢你为什么会疏远你
- 男生为什么见前任尴尬 男生为什么不敢见前任
- 一心二用是什么意思
- 甘字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