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夷狄之有君 , 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剑雄品评”认为:孔子所说的“夷狄之有君 , 不如诸夏之亡也” , 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 , 即: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这些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 , 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的 , 但却人人自觉知书循礼中原之地好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论语八佾》是《论语》的第3篇 , 该篇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在该篇中 , 孔子说过 , “夷狄之有君 , 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是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人的贬称 , 谓之不开化 , 缺乏教养 , 不知书达礼 。诸夏:原指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 , 后为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泛称 。亡:通假字同无 。1.按本意翻译 , 孔子说 ,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这些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 , 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 , 但却人人自觉知书循礼中原之地好 。”2.按引申义翻译 , 孔子说 , “在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 , 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 , 但人人自觉知书循礼的地方好 。”关键在于怎么理解孔子说的“夷狄”和“诸夏”的含义了 。也就是理解“夷夏之辩”的结果 。“剑雄品评”认为:,“夷狄”和“诸夏” , 最初一定是个地理概念 , 然后再演变为民族概念 , 最终演变为以道德礼义来区分文明(诸夏)和野蛮(夷狄)的概念 。“夷狄”后泛指一切非属华夏民族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区;“诸夏”指华夏民族及其居住的地区 。“夷夏之辩”就本质而言 , 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价值观认同的问题 。在上古时期 , 是通过地理概念来认识民族民族文化或价值观的优劣的 , 即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之间的不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处于虽被突破、但相对还是有国定有划分区域的 。孔子是以“周礼”(虽然《周礼》的归纳成书年份尚待商榷 , 但是周公旦所创作是不需怀疑的)做标准 , 来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或价值观优劣的 。因而 , “夷狄”就相当不幸、先天性的属于“非礼”之地、“非礼”之民了 。儒家的“礼”中包括一个很重要的制度 , 那就是 , 同一华夏民族内部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分野 , 是等级森严、不容逾越的 。儒家是靠这个社会秩序分野的“礼” , 来维系社会安定和生产的 。可想而知 , 不同民族或者更确切的说 , 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也是有贵贱尊卑秩序等级分野的 。这种格局也是当时低下的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 这完全无损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伟大地位和前瞻性 。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来看待孔子(换做你我 , 在那个农耕火种的时代 , 可能还四六不分) 。扯远了 , 回到主题 。其实 , 从儒家的著作中 , 也可管窥蠡测孔子所说的“夷狄”和“诸夏”的含义 。孔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六王礼高 , 代表着孔子心中的华夏(即诸夏)的正统 , 既有正统的诸夏 , 自然就有不正统的“夷狄” , 且此正统系于“礼” , 其基础绝不允许去撼动的 。《论语·子罕》中有 , 子居九夷.或曰:"陋 , 如之何?"子曰:"君子处之 , 何陋之有?" 。九夷从泛指的角度来说即四夷 。也就是“夷狄” 。意思就是 , 孔子想去东方未开化之地居住 。有人说:“那里文化闭塞 , 你怎么住?”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 , 还有什么闭塞呢?” , 这说明孔子认为 , 地理位置上的“夷狄”和少数民族概念上的“夷狄”是重合的 。换言之 , 住在非中原地带的民族就是“夷狄” 。就是非华夏正统之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