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安太后,即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 。咸丰帝的皇后 。1881年(光绪七年)去世,死因成谜,葬于定东陵 。
1860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薨于钟粹宫 。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 。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便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
光绪七年(1881年)初,慈安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 。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 。朝政也只好由慈禧一人打点 。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 。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 。晚间即暴病身亡 。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 。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 。
关于慈安太后死因,笔者梳理了一下史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 。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 。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 。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 。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 。”(《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 。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 。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 。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 。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 。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