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叶打林声)的原文和赏析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苏轼定风波(莫听穿叶打林声)的原文和赏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一、全诗如下: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白话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三、作品简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四、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风雨”有什么含义?你如何看待人怎样赏读苏轼最有禅趣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世人为何多惆怅,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这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前,也曾风光无限 。担任杭州通判期间,勘察西湖,疏通钱塘,为百姓造福,努力实现着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苏轼脱去昔日的官袍,穿上雨蓑竹鞋,徜徉于田园山水之中 。弟弟入狱,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仕途坎坷,承受着政治失意之悲;在苏轼这里,将其历练成诗,幻化成词,修炼成为自己的佛骨禅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就是写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也是这首词富有禅味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词是苏轼雨后感怀之作 。词人与友人结伴畅游山林之中,偶遇疾风骤雨,在众人深感狼狈不堪之时,惟有东坡一人泰然自若,吟啸徐行,潇洒从容而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句即展现出词人的豁达与从容 。“穿林打叶声”,足见风雨之疾,“吟啸且徐行”,足见词人与众不同的潇洒与淡然 。词人漫步缓行还要大声吟啸,方能感觉到恣意痛快 。“莫听”与“何妨”,又显示出词人的诙谐与俏皮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则直抒胸臆,抒发词人自己不惧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情怀 。在东坡先生看来,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走在风雨之中,不值得惧怕,这比骑马而归还要轻松与愉悦 。“谁怕”一词,将词人的乐观与旷达展现地淋漓尽致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上片的点睛之笔,将眼前的疾风骤雨上升到人生的风雨坎坷,这一富有人生哲理韵味的高度上,表达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达出超脱旷达的人生襟怀,词人的豪迈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交待了词人醉酒而归的背景,描写了词人酒醒之后雨过天晴的清新景象,为下面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清风徐来,夹杂着春雨过后的料峭寒意,一时间酒意全无,只见那斜阳已经从山头露出了笑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道破词人在雨中“吟啸且徐行”得到的人生感悟,成为极具禅味的点睛之笔 。如今再回首彼时的疾风骤雨,早已不再重要,不如归去,或晴或雨,词人都不曾有丝毫在意 。经历了这番雨中徐行,东坡先生已经顿悟,人生的风雨,宦海的沉浮和身世的流离,何曾不是如此,都不应该在意 。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不过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宠辱不惊,遇事坦然,才是超脱自我的大道真理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禅意不是只有品茶打坐才能获得,而是像东坡先生这样,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顿悟与超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面对风雨之时的旷达与洒脱,亦应有平安顺遂之时的淡然平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也就能明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内涵了 。rr为什么说《定风波》是苏轼最有禅趣的一首词?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才华横溢,又年轻气盛,在地方做官时,由于对变法中出现的弊端不满,在自己的一些诗中对其进行了讽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