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 )

他的反对派找不出他行为上的过错,于是指摘他的诗句,以诽谤朝廷罪,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御史台的监狱中——乌台 。因此,史称乌台诗案 。经过四十多天的审判,也许是天惜英才,苏轼逃过一劫,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 。这让那些磨刀霍霍的反对派们大失所望 。苏轼的官位被降低了,任黄州团练副使,但无权签署公文,并不允许离开此地 。苏轼,由一个地方要员到一个边缘化的职位,还是虚衔,一家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于是在寄寓之地东边的山坡上,开垦了十余亩荒地,补贴家用,并自号为东坡居士 。从此苏轼的名字,很少有人叫了,大家都称呼他为苏东坡,把后面的居士也省了 。一般种地的能不能叫居士呢?不能,笃信佛教的俗家弟子,才能叫居士 。通过苏轼写的《定风波》,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具有了深厚的佛学修养 。请看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先来赏读诗词,上片写雨中即景 。穿林之声,表明风大,打叶之声,表明雨大雨急 。那又怎么样呢,我还是要脚踏芒鞋,手持竹杖,在雨中放声吟啸,慢步徐行 。“莫听”,“何妨”,极富情调,写出不在乎恶劣的自然环境,敢于挑战风雨的意味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之景,扩展到自己的整个人生,表达了不受外物所累的洒脱,从容的胸襟 。下片写雨后情景 。春风仍料峭,酒醒之后,感到阵阵寒意 。好在,日光斜照,心头掠过一丝温暖 。分明淋了雨,其他人都狼狈不堪,分明太阳出来了,为什么词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来,词人深谙佛理,已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坛经上说,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 。外离一切相,是无相 。词人和同行人不同,已经不受外界风雨的干扰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表明词人已达到无相的境界 。何为无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我要保持本色,不苟且,不管自然风雨,政治风雨能奈我何?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情,该来的挫折还会来,但它们马上会离开我,这就是无所住的境界,身心皆空的境界 。结束语:苏轼到了黄州,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活,他刚到黄州时,住在寺庙里,所以对佛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 。开荒,种地,读书,参禅,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这首《定风波》处处写景,也处处在写自己的人生,身世 。经过磨练,他已经达到了佛学上,无相,无念,无住的境界 。正如他文章里写到,每日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这就是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在逆境中仍从容,潇洒,不受世俗沾染的人生写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