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里面有长亭外古道边 长亭外古道边是什么歌( 二 )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 , 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 , 不通四书 , 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 , 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 , 将“一瓢浊酒”之“瓢” , 误作“觚" “壶”与“斛”, “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
有人回忆 , 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 , 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 , 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 , 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 , 天气晴 , 大家去游春 。
过了一村又一村 , 到处好风景 。
桃花红 , 杨柳青 , 菜花似黄金 。
唱歌声里拍手声 , 一阵又一阵 。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 , 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 。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
龙珣版
龙珣就读于北师大附小 , 1935年应百代公司邀请 , 演唱这首歌 。这也是该歌曲最早的演唱版本 。
这一版是现存所有演绎版中歌词最全的 , 与丰子恺先生的版本同样 , 也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 而不是后来的“一斛浊酒尽余欢” , 印证了这句歌词的正确性;唯独将“别离多”演唱成了“别离浓” 。同时 , 该版歌词中“问君此去几时来”一句 , 也与另一个记录版:《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在著作中记录歌词的相同 , 与其他手抄版中的“问君此去几时还”不同 。从韵律角度 , 现代汉语读音“来”和下文的“徊”同属ai韵脚 , 比较押韵 。林海音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的厂甸小学 , 与龙珣巧合的都属于北师大系统 , 不知是否同一间小学 。
“草碧色 , 水绿波 , 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 , 惟有别离多 。”这几句 , 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 勾勒出李叔同先生的心境 。在国家危亡的时代 , 真正意义的“送别”要比当今无病呻吟的别离更令人泪目 。
不过 , 龙珣先生当年还是垂髫稚子 , 所有也有人说 , 听出了少年不识愁滋味 , 也听出了时代的孤寂 。
唱片灌于1935年 , 两年后七七事变 ,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龙珣也参战 , 此后音信全无 。自此以后 , 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 , 不知他是否成功熬过?
无论如何 , 感谢有唱片的存在 , 让我们听到了这首歌曲的完整版本 。比起后来者各种各样的续词 , 最初的版本最撼动人心 , 也让人深切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离别伤情是怎样的 。如今80几年后 , 许多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再听这首歌 , 感受出一种无可言说的悲哀与沧桑……
演唱版本为: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瓢浊酒尽馀欢 , 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