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雪飞天”“雪如意”总设计师张利:让冬奥场馆演绎中国式浪漫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赛场的建筑典范 , 堪比工业迪士尼乐园” 。 德国《明镜》周刊日前刊文称 。 作为全球首个在城市工业遗址设立的永久奥运场馆 , 被称为“雪飞天”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赢得了广泛赞誉 。 而在张家口赛区 , 当看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对面的长城时 , 美国运动员安娜·霍夫曼惊叹:太酷了!无论是优美流畅的“飞天飘带” , 还是依山而卧的巨型“如意” , 都在北京冬奥赛场演绎着中国式浪漫 。 “建筑通过空间 , 体育通过运动 , 把人联系在一起” , 上述两座场馆的总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冬奥火炬手张利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说 , “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设计之初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 , 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以大家都认同的方式传播出去” 。
从绝望一下子变成喜悦
环球时报:您设计的两座冬奥场馆 , 如意、飞天的创意是如何诞生的?
张利:在一次讨论会上 , 我们团队把中国文化中的S型曲线列了100多个 , 包括祥云、圈椅扶手等 , 很多人都提到了如意 。 大家普遍认为 , 如意是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能认同的形象 , 就这样确定下来 。 首钢滑雪大跳台承载的项目单板大跳台 , 英文名是Big Air , 意思是空中腾越 , 也可以把它意译成中文的飞天 。 而中国古代艺术在表现人体时 , 很少聚焦在肌肉、骨骼的解剖结构上 , 而是通过衣物特别是运动中衣物的痕迹来表达人体 。 所以 , 飞天的飘带和这个运动的特点非常符合 , 大家很快就确定了 。
环球时报:将文化创意变成奥运场馆的过程中 ,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利:“雪如意”如果按照自然比例连接成一个平滑的造型 , 顶部需要建一个直径约8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自重约3900吨的钢结构圆盘平台 , 也就是“如意柄首” , 以前的场馆从未出现过 。 我就向国际雪联主管跳台滑雪的外国官员咨询这样设计行不行 。 结果 , 电话那边没有回应 , 我想可能完了 。 如果这个设计和竞赛有矛盾 , 创意就不能成立 。 大概过了20秒 , 那位官员在电话里说:我觉得没什么不行 , 这样的建筑空间是第一次尝试 , 可能还会对跳台滑雪的赛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 就这样 , 我从绝望一下子变成了喜悦 。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 “雪如意”顶部的悬挑越高越好看 , 但越高顶部平台的重量就越重 , 越容易往下坠 。 我们就采取了在平台中间挖同心圆的办法 , 减轻重量 , 但很难解决稳定性的问题 。 后来北京冬奥组委两位建筑师出身的官员建议 , 可以试试不同心圆 。 一旦内部开孔往前移 , 重心就自然靠后 , 变得稳固 , 整体重量也降低了 , 问题得到了解决 。
把“雪如意”转个朝向 , 就能看到长城了
环球时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的意义何在?在您看来 , 东西方文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张利:东西方的文化基因完全不一样 。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一个理念 , 就是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 , 并不认为我们要征服环境 , 也不认为我们要被环境消灭 , 而是试图与环境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 但西方始终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把环境看成客体 , 自己是新进入的主体;要么把环境当主体 , 把自己看成一个扰动者 。 所以 , 一些西方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 , 世界上最好没有人 , 地球就被拯救了 。 如果讲现代化 , 就是人定胜天 , 要把自然环境改成人文化 。 中国一直坚持统一和谐 , 寻找共生的新系统 。 从这个层面理解 , 我们在设计奥运场馆时 , 就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 怎样去做整体环境里的一个元素 , 而不去把所有东西都改变、征服 。 但在全球化进程中 , 不同文化之间越来越互相学习 , 而且出现了跨时代学习趋势 , 就是向不同文化的传统智慧学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