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冰雪前行者|奥林匹克教育家裴东光,为中国体育教育奋斗一生( 三 )


文章图片

裴东光(右起第五) 。
从“北京模式”到冰雪运动旱地化
2004年 , 奥运会进入了“北京周期” , 按照国家奥组委的要求 , 北京开始启动奥林匹克教育计划 。 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深入研究并且大力推广的裴东光 , 成为奥林匹克教育办公室里最重要的一分子 。
从2004年到2008年 , 奥林匹克教育在北京得到了快速发展 , 也深入了不少学校 , 并且形成了属于中国特有的“北京模式”—— 首创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 在“同心结”学校举行交流活动 , 开展“奥运会志愿服务教育” , 并且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活动 。
“我算是一个有心人 ,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 , 我就把曾经做的103块展板 , 还有模拟奥运会 , 以及在北京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各种活动和经历记录下来 , 把日记变成了论文 。 ”
裴东光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他用了两年时间把这篇论文翻译成了英文 , 还特意找了语言专家来帮忙润色 , “那段时间我还特别忙 , 一年要讲几百场讲座 , 有时候一天就要讲三场 。 ”
“但行好事 , 莫问前程 , 你终将触摸幸运之手 。 ”裴东光经常和他的团队成员说起这碗鸡汤 , 而他也确实触碰到了“幸运之手” 。
当然 , 这份“幸运”正源于他的努力和执着——那篇记录了他和奥林匹克教育的点点滴滴、超过20000字的论文《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 , 最终被收录在奥林匹克权威论文集里 , 并且成为了那本论文集中唯一一篇中文论文 。
“这是第一次把奥林匹克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介绍给了国外 。 ”就在那篇论文发表之后 , 裴东光还受邀到奥林匹克学院给世界各国的学术代表讲述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的故事 , “那时候讲了一个半小时 , 我真的感到很骄傲 。 ”
在将“北京模式”带给世界之后 , 裴东光并没有停下他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 。 坚持模拟奥运会 , 为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背景的人讲述奥林匹克教育 , 甚至编撰教材……裴东光在“后奥运时代”依旧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 。
2015年7月31日 , 对于裴东光来说 , 这是又一个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节点——北京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 , 在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 , 成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 。
进入了新的“冬奥周期”之后 , 裴东光开始为更多学校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 , 其中就包括只有60多人的延庆姚家营中心小学以及不足400名学生的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 。
而冰雪运动旱地化 , 则是裴东光教授和这些学校师生们在这个周期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
“对于有些不常见雪的学生来说 , 要上冰雪确实有些困难 。 但是旱地化的冰雪运动 , 在技术上有相似之处 , 而且可以把奥林匹克教育融入进去 , 让孩子们知道如何欣赏冬季运动 。 ”
就在进行冰雪运动旱地化的过程中 , 电厂路小学举行的模拟冬残奥会让裴东光影响颇深 , “他们自制了各种冬奥的比赛器材 , 而且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残疾人的不容易 。 ”
东光|冰雪前行者|奥林匹克教育家裴东光,为中国体育教育奋斗一生
文章图片

裴东光编撰了《奥林匹克读本》 。
“一把锤子和一根钉子”
如今 , 裴东光教授已经从首都体育学院退休 , 但他依旧活跃在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阵线上 。 当然 , 说起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 62岁的裴东光还是有不少遗憾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 有不少学校没有坚持做模拟奥运会 , 这其实有一些遗憾 。 ”裴东光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像羊坊店中心小学那样 , 能够把模拟奥运会坚持举行13届并且在其后将其变成学校的“奥林匹克节日”的学校并不多 , “这个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