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这些转播镜头中的“蓝色身影”,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 二 )


十几年前 , 她的父母参与了冰立方的“前身”——水立方的建设工作 , 每次路过水立方的建设工地 , 她的父母都会把车速放慢 , 骄傲地向她介绍这个美丽的、布满气泡的大房子 。 “我是看着水立方从平地上‘长’起来的 。 ”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 , 赵毓瑾第一次作为观众走进水立方 , 热情的志愿者亲切的微笑、成熟又青春洋溢的气质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 从那时起 , 她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奥运志愿者 , 用热情的服务迎接来到北京的客人们 。 2016年 , 赵毓瑾来到北京大学 , 线下支教、书信支教、社区清洁等志愿服务伴随了她的整个大学生活 。
今年2月2日 , 冰立方迎来了第一场冰壶混双比赛 , 这也是冬奥会的第一场比赛 。 看到中小学生观众时 , 赵毓瑾仿佛看到了十四年前的自己 。 “从他们身上 , 我找到了成为冬奥志愿者的另一层意义:将奥运情结与志愿精神传递下去 。 ”
此次 , 赵毓瑾的服务内容是引导观众 。 在她看来 , 志愿者应该主动为观众提供服务 , 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大家来提问 。 “比如比赛开场前有一个体育展示环节 , 播放倒计时短片 , 也有身着苏格兰长裙的演员进行风笛演奏 , 但很多观众并不知道有这样的环节 。 同时 , 还有大量观众在特许商店前排队 , 等着买纪念品 。 ”此时 , 赵毓瑾就会主动走过去 , 告诉大家体育展示即将开始 , 如果观众们在比赛前无法排队买到纪念品 , 不妨看看展示环节 。
“小朋友 , 我们把口罩一直佩戴上 , 好不好?”看到观众席上有小观众摘下口罩 , 赵毓瑾也会以轻柔、商量的语气进行防疫提醒 。 “我不希望给小朋友带来被老师说教的感觉 , 对待其他观众 , 志愿者也应该柔和劝导 。 ”
在赵毓瑾看来 , 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团队中的一颗螺丝钉 ,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展示自己 , 而是将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团队的运行中 。 当冬奥会顺利进行之时 , 我们知道 , 其中的每一个时刻都蕴含着我们的力量 。 ”
■ 多语言呼叫中心 翻译服务
不仅要翻译准确 , 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背景
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冬奥多语言呼叫中心 , 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焦淼头戴耳麦 , 嘴里说着一连串流利的法语 。
年轻人|这些转播镜头中的“蓝色身影”,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
文章图片

焦淼在法语专线值守 , 通过翻译帮助外国朋友解决问题 。 受访者供图
这里远离冬奥场馆 , 无法目睹运动员夺金的喜悦 , 亦无法感受热烈的赛场氛围 , 但隔着一条电话线 , 志愿者们运用21种语言帮助来北京参加冬奥会的外国友人解决了各种问题 , 让他们感受到北京的温暖 。
焦淼值守的是法语专线 , 这几天她协助酒店工作人员 , 帮法国朋友解决了点餐、连接WiFi等问题 。 2月4日下午6点半 , 焦淼接到一个紧急求助 , 一名采访人员采访了说法语的外国友人 , 想请志愿者帮忙翻译成中文 , 由于这条新闻需要在开幕式前播出 , 留给焦淼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 。 “当时现场环境嘈杂 ,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 我翻译后还请学长核对了一遍 , 确定无误后 , 我才把翻译结果交给采访人员 。 ”
在服务过程中 , 志愿者们构建出了多个场景高频词汇和问题框架 , 并在多语言呼叫中心内部形成了共享文档 , 一方面作为冬奥的遗产和成果 , 同时也为呼叫中心以后的工作运营提供帮助 。
焦淼以技术场景举例 , 志愿者通过电话翻译时 , 就遇到了工程师要铺设网线的问题 。 “我们学语言专业的大多数是文科生 , 对这类技术问题不太熟悉 , 但在翻译的过程中 , 我们会把用到的词汇和表述记录到文档里 , 共享给其他语种的志愿者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