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婴儿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3岁以下的婴幼儿非常容易患腹泻 , 因为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消化酶活力较差,不能适应所进食物的质和量的变化 。而且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 因此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 , 消化道处于高负荷状态,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且婴儿胃酸酸度低,排空快,因此不能有效的阻止进入胃中的病原体 。婴幼儿免疫机制不健全,胃肠道的分泌型lgA水平低 , 肠道的正常菌群未建立 , 家长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在护理孩子的过程中不注意卫生 , 因此很容易引起肠道感染而至腹泻 。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腹泻 。大家平常熟知的感染性腹泻有:轮状病毒性肠炎(原称:秋季腹泻)、大肠杆菌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可以通过发病季节、接触史、喂养史以及化验室的检查(大便常规或者大便细菌培养……)很快查明,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就可以了 。不过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才可以使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泻,和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不可以使用抗生素的,否则不但不能治愈反而引起孩子的耐药性 , 造成疾病迁延不愈或者合并霉菌性肠炎,那时再治疗起来就麻烦了 。但是非感染性腹泻发生的原因就比较复杂:因为喂养不当和过早添加辅食引起的食饵性腹泻、对牛奶蛋白或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或者气温变化受凉所致、小婴儿频繁调换不同品牌奶粉喂养、其它疾病并发的症状性腹泻、环境改变搅乱了原来的生活规律造成的 。食饵性腹泻:过早的添加辅食,例如,鸡蛋、谷类等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 。因为人类的肠粘膜屏障包括它的物理性保护机制(胃酸、粘液、蛋白水解酶、肠蠕动和粘膜表皮)以及肠淋巴组织、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细胞免疫的免疫性保护机制,要到婴儿6个月时才能发育完善;而且消化酶系统也发育不成熟,过早的添加辅食,孩子不能很好消化;而且添加的食物的性状也不适应该年龄段的孩子食用;在短时期内频繁大量添加新的食品,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造成孩子腹泻;过食生冷、食物杂乱,进食无规律,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引起腹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频繁的调换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喂养 。国家规定了配方奶中必须强化的营养素品种,但在每种营养素的添加量上只规定了一个允许值范围,因此每个配方奶生产厂家根据国家的规定,结合自己的生产工艺、成本和市场的需求制定了自己的产品的配方 。同时有的厂家以母乳为蓝本,经过研发也添加了一些国家还没有规定,但母乳中存在的、对婴幼儿生长发育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 。并且每个厂家根据婴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的特点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的配方奶粉,因此说每个厂家生产的配方奶与其它厂家是有区别的,因此频繁的调换不同品种的配方奶粉,很容易造成孩子消化道不适应,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 。尤其现在配方奶粉市场目前竞争十分激烈,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在网络等媒体上散布一些不负责任言论 , 误导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长,也不顾小婴儿换奶粉需要循序渐进逐渐替换的原测,马上给自己的孩子换另一种品牌的奶粉,结果造成孩子胃肠道不适应,引起腹泻 。

婴幼儿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婴儿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FDpageBreak}气候变化:天气突然变冷,腹部受凉肠蠕动加快;暑天气温高,湿度大 , 可影响胃肠功能 , 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力降低,也会引起腹泻 。症状性腹泻: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肠道外感染时,因发热及毒素作用而使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过敏性腹泻: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肠道的通透性较大,一直持续到3~4个月时 。加上消化蛋白质的酶系统也发育不成熟,造成进入体内的蛋白质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小婴儿又缺乏分布于肠粘膜表面的保护性抗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此类抗体可使肠道细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症,这样便加速了肠粘膜对异种蛋白吸收,诱发胃肠道过敏反应,造成腹泻 。一小口食品中的抗原量可能是母乳中同种抗原的1000倍 。过早添加辅食或者进食配方奶都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两种 。速发型通常发生在进食含有过敏原的食物之后2小时内,症状一般较重 。迟发型一般发生在进食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后,症状相对较轻 。牛奶蛋白过敏者除了出现腹泻、腹痛、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外、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危及生命的表现 。对牛奶过敏的人还可能引起交叉性过敏反应:对羊奶、动物皮毛、肉、豆类与蛋类也可能过敏 。因此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诊断清楚,根据医生的意见再决定选用何种基质的配方奶粉 。牛奶过敏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 尤其对于有过敏倾向家族史的孩子 。有的妈妈可能不解 , 说:”我的孩子曾经吃过××奶粉不过敏,怎么这次吃了你们的奶粉却过敏了?”其实,恰恰因为第一次吃了××以牛奶为基质的配方奶粉 。其中的牛奶蛋白作为过敏原和机体接触过一定时间后,产生相对应的抗体IgE,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致敏期的时间可长可短,这段时间内没有临床症状,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即牛奶蛋白)后,方可发生过敏反应 。所以说,往往第一次接触到的物质不会过敏,反复的接触后,可出现过敏性症状 。反复接触后 , 症状一般会逐渐加重 。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5种具有过敏原性,以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过敏原性最强 。所以有的配方奶生产企业现已增加了配方奶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达到18%,母乳中含有29% , 一般配方奶为6%,牛奶为3%),降低了β-乳球蛋白的含量(母乳中没有β-乳球蛋白),就会减少过敏的风险 。糖原性腹泻;有少数的孩子由于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得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物质,引起渗透性腹泻 。多见的是乳糖酶缺乏引起而引起腹泻 。乳糖酶缺乏包括,原发性乳糖缺乏和继发性乳糖缺乏 。原发性乳糖缺乏除了先天性乳糖酶缺失外 , 还包括由于生理性缺乏引起的发育性乳糖缺乏和迟发性乳糖不耐受 。发育性乳糖不耐受是因为胎儿乳糖酶在足月时才发育充足,所以早产儿因为乳糖酶缺乏且乳糖酶活力低下,吃进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 , 而发生腹泻 。迟发性乳糖酶缺乏 , 一般婴儿哺乳期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充足,3~5岁逐渐下降,部分儿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不耐受,东方人发病率高 。继发性乳糖缺乏引起的腹泻多是因为急性肠炎小肠黏膜受损,存在于小肠黏膜顶端的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复的慢,当进食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母乳或者食物时,出现不耐受,多表现为水样便腹泻,粪便含有泡沫,具有酸臭味 。腹泻严重可以引起脱水酸中毒 。一般急性肠炎在急性期大约有60~70%有乳糖酶缺乏 。大约在急性肠炎痊愈后2~3周乳糖酶功能才逐步恢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