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是什么意思 孔子思想


王道是什么意思 孔子思想

文章插图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第6、7、10三则 。
有教养的头脑,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孔老师说他教学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就不去启发 。
这一集子张问得深刻,子贡问得巧妙,而提问的背后则是两位同学“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想 。尤其子张问如何“崇德辨惑”时,孔子引用《诗经》中弃妇的抱怨来进行论证,这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
12.6
子张问明 。
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
这一则是孔子对谗言和诽谤的批评以及处理的方式 。“子张问明”,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怎样才看得明白,不会被蒙蔽 。孔子说,需要小心两种情况:“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
第一种,“浸润之谮” 。朱熹说“谮,毁人之行也”,就是对别人的毁谤 。“浸润之谮”,不是劈头盖脸地泼脏水、说坏话,而是像水逐渐渗透那样,暗中挑拨,日积月累地去说一个人的不好 。这样很少有人会不受影响的,听久了难免会积非成是 。
第二种,“肤受之愬” 。朱熹说“愬,愬己之冤也”,说自己的苦处,与自己相关,说得紧切,使人有感同身受之感,有如切肤之痛,这样非常容易触动别人,难免会使人不及详察就陷入同情、丧失立场 。
孔子教导子张:孩子,你要小心“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如果这两样你都可以识破,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如果这两样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见识深远了 。
老师,前面叫我们要善于倾听,可是难免会有“润物细无声”的谗言;你前面还叫我们要富有同情心——“仁者人也”,可这里又说会有人利用同情心绑架别人 。社会好复杂,人生好艰难啊!我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
如果把世界想像成充满爱的,就会被自己骗到了 。有善有恶、有阴有阳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且,对心怀仁爱梦想的人来说,也正是那些不好的方面,才让人的坚持更有意义,就像各种形式的谗言可以让人更明智 。
也许世界充满恶意,信念坚定的人总是会怀着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最关键的,是永远不丧失心中的仁爱和希望 。
可光有正确的立场也不行啊,面对“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怎么破啊?
汉武帝刘彻,文功武治,媲美秦皇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晚年听信宠臣江充的挑拨、诽谤,灭太子,诛皇后,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
对“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抵御的武器,还是孔老师的方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该先看他做了些什么,再看他做这些事情的动机,最后审察他做事情时是否安心、快乐 。
我们都不想被他人的言语所左右、所蒙蔽,这就需要追求“明”,追求“远”,明察秋毫,有远见卓识 。
所谓“明人”,也就是 “看破”了的人:看破了世相,知道了世上本有这样的奸佞小人,洞悉了他们的卑劣目的,也就对他们具备防范之心 。
所谓“远人”,也就是 “放下”了的人:知道小人是好人的陪衬,我们也不必为他们的存在而烦恼,只是对他们的丑恶嘴脸嗤之一笑 。你不受他的干扰也就行了,万不可对他们心怀戚戚,埋怨世道人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