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七次信息技术革命( 二 )


我们不妨以上帝的视角,来一同感受一下,语言究竟是如何成就人类的 。
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似乎是被上帝摸了一下头,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
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
进而演化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社交属性,这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根本原因 。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今日,为何微信能够成为全球顶尖的应用?为何陌陌能够受到那么多用户的青睐?又为何微博会推出“绿洲”,阿里会推出“如我”,纵使头破血流,也要不惜余力地抢占社交领域的一席之地?
我们是否可以回复这样的答案:毕竟,社交是上帝为我们人类创造的特有属性 。
好了,让我们继续语言成就人类的话题 。较之动物,人类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分享 。
一只猿猴对世界的认知虽然有限,但众多猿猴如果将各自的认知分享出来,信息就具有很大的价值,而语言就是帮助信息分享的载体,也促进了猿猴的进化 。
这便是人类的历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诞生主要解决了信息分享的问题 。然而语言信息具有不稳定性,单靠语言的传递会造成误传 。
如果我们需要将某些信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可以承担这个任务的新载体——于是文字出现了 。
二、文字创建文明 比起单靠语言的面对面同步传输,文字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发了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
文字作为一种远程信息传输工具,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有了传承的力量,让古代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到文艺界和政治界的大事: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韩非深刻的哲学思想,还是一国之主发布的诏令,哪怕是大字不识的平民百姓,也能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传播知晓一二 。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七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出现,主要解决了信息记录的问题 。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传承,也难有人类文明 。
《史记》的问世,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50多万字的纪传体通史,共耗费240万片竹简,在当时可装满很多辆马车,能够占据藏书阁很大的空间 。
在传播手段和信息尚不发达的汉朝,《史记》的流传犹如涓涓细流一般在夹缝中缓缓流淌 。正如《史记》的描述所言,竹简无法进行便利的信息传递,人们需要新的文字载体,这种更先进的技术就是印刷术 。
三、印刷术推动现代文明 印刷术时代,人类社会实现的不仅是远距离传输,还有信息的大量传输 。
造纸术的发明,使信息记录的成本大大降低,《史记》等作品的传播速度终于得以提高,人们可以手抄图书将其流传下去 。
印刷术的发达,则解决了“量”的问题 。将信息进行大量远距离传输,使承载着知识内容的书籍得以批量生产,快速流入社会 。
成本的下降,使平民百姓得以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和思想 。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无疑是这段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
人们通过文字和纸张实现远距离通信,各种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纸和印刷术创造了古代文明的高峰 。
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传承,用书籍和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然而无论是信件邮寄,还是书籍出版,都存在延时的问题 。
在信息传递爆发期,当人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回信,又百般焦急地担心信件在传递途中是否遗失的时候,无线电登场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