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从人间世到应帝王的圣人是什么意思


《庄子》内篇从人间世到应帝王的圣人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人间世》到《应帝王》的“圣人”
以下分析《人间世》到《应帝王》各篇所说圣人的涵义,以与《逍遥游》《齐物论》所说圣人进行比较 。《人间世》中说: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名实就是区分、分辨引出来的,圣人认为对此类事情不要纠缠,因为纠缠不清,圣人都是如此,何况一般人呢?这种思想与前两篇中的圣人的态度是一样的,不是另一种圣人 。
此篇又说: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
【《庄子》内篇从人间世到应帝王的圣人是什么意思】所以为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
这是说神人与圣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一样,不以世俗的区分、分辨为意,所谓的材与不材、祥与不祥,都是世俗对事物加以区分、分辨的观念,为圣人所不取,也是神人所不取的 。说明此处的神人与前面的圣人、神人没有不同 。
此篇又说:楚狂接舆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此处说的圣人,在“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不同外在环境中采取了不同态度,但这是楚狂接舆的圣人,与《逍遥游》《齐物论》中的圣人已有不同 。根据曹础基《庄子浅注》的注释,“圣人成”是指成就事业,“圣人生”,据宣颖的注是说“全其生” 。成就事业就不是无功,所以说楚狂接舆的圣人与《逍遥游》的圣人有所不同,应该说这不是《庄子》所说的圣人 。在《庄子》书中出现的圣人并不都是庄周的理想人格,此处就是一例 。
此篇又说:仲尼曰:“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
此处的圣人虽然是借仲尼口中说出,但也应该看作庄周的理想人格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是说先由自己认识并掌握道的原理,然后才能用之于他人 。所要“存”的是“道”,即让人掌握“道”,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所以这是庄周的理想人格,符合《逍遥游》所说圣人的基本涵义 。
《德充符》说:常季曰:“王骀,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 。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将以为师,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
此处说的王骀,被孔子称为圣人,他的特点是“不教”、“不议”、“有不言之教”,这都与前面说的圣人、至人、神人的特点相符,可知这是庄周的理想人物,故借孔子的口称之为圣人 。此篇又有哀公曰:“吾闻至人之言”的说法,所说的至人是指上文的孔子,不是庄周所说的至人 。
此篇又说:无趾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此处提到了至人,据上下文可知这是得道的人,是庄周的理想人物 。相比之下,孔子是好学和慕教的,这被至人看作自身的桎梏 。由此显示出庄周的圣人与孔子的圣人是不同的 。
此篇又说: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据曹础基《庄子浅注》,知指智谋,孽指妖孽,“知为孽”是把智慧看作孽根 。约指结合,胶指胶粘 。“德为接”,是说有所得是因为有所取 。“工为商”,是说工巧是为了做生意 。而圣人对于知、约、德、工四事,都“不用”,对这四种事是靠天鬻,即一切顺乎天然,不尚人为 。因此此处的圣人与《逍遥游》《齐物论》的圣人、至人、神人是同一种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