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最后留下了什么?是顾魏的追思会?还是林之校的时间囊?


《余生》最后留下了什么?是顾魏的追思会?还是林之校的时间囊?

文章插图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余生》最后留下了什么?是顾魏的追思会?还是林之校的时间囊?】花煜寒|文
终于听到了“余生,请多指教”!可却意味着已经没有了“余生” 。
无论是已故之人的余生,还是存活于世之人的余生,都在这一刻画上了休止符 。
可是,《余生》就像是陪伴李慧娟走过大半生的林建国,就像是生养林之校的林老师 。
他将会在李慧娟与林之校的后半生中,一直陪伴着二人,直到永远!
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余生》或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甜蜜与悲伤 。
他似乎想通过某些形式与方法,将更多的理念与思想传递给每一位用心观剧之人 。
正如顾魏在林之校悲伤时所讲的弗兰克追思会,也正如林之校与顾魏7年之后拆开的第7封林建国遗书 。
或许当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会想起《余生》最后留给我们的这些思考与理念 。
顾魏对林之校讲述的那个关于弗兰克的故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追悼会 。
比起庄严、肃穆、悲伤的追悼会来,追思会这种“舶来品”在形式上要显得相对轻松与活泼许多 。
从传统上来讲:人死如灯灭,在追悼会上我们往往都会直面遗体本身 。
而在这样的场面里,人们通常只会有一种心情,一种沉浸在死者肉体消亡的伤痛 。
而源自“基督教”的追思会也被称作“追思礼拜”,这种礼拜与传统追悼会的最大不同,就是参与者通常不会也不需要直面遗体本身,且在场地与形式上有着更自由与随意的选择 。
在追思会上人们更加着重于对逝者的追忆与思念,而不太会过多地沉浸在悲伤之中 。
与逝者生前有过亲密接触的朋友与家人,在追思会上感谢逝者对自己与他所做出的贡献与付出 。
从而让更多人能从自己的角度,来了解逝者与自己或他人之间的爱与情 。
在这样一种讲述式的分享过程中,往往都会充满了温情与喜悦,偶尔也会有一些让人伤感的故事 。
也正是这样一种氛围,让参与者并不会完全沉浸在悲伤之中,更多的是在用爱为逝者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
不可否认,这种舶来品与顾魏曾向林之校提到的“临终关怀”一样,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 。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余生》在最后似乎想要借顾魏之口,向我们留下他的一些“遗产” 。
也许一个人的离开本就该悲伤的,但对于那些活着的人来说,为什么不能用另一种心情与形式来怀念逝者呢?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几乎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欢乐与喜悦 。可当我们离开这世界,离开我们相知相识的亲人们时,为何只能带给所爱之人悲伤与痛苦呢?
也许能在欢声笑语的追忆中,能在“回放”逝者生前高光时刻中,心怀温情地送他离开,更能让逝者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吧 。
只是《余生》的结束略显仓促,一切都显得猝不及防,突然之间这一切都早已结束了 。
最后留给我们与林之校夫妇二人的,只有林建国写下的7封亲笔信 。
从这7封写着第一年…第七年的信来看,这是一种借鉴了“时间囊”的概念表达 。
这种原本只是偶然性的概念,正在被现代人理论化与正式化 。
比如文玩界的琥珀,还有被火山掩埋的庞培城,都是偶然形成的“时间囊” 。
而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隐藏着关于如何找到一箱铜币的方法,以及位于“奥格尔索普大学”的“文明窖藏”气密室,则都是人们刻意制造出来的“时间囊”概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