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怎么分公母

台湾泥鳅怎么分公母,琵琶鳅如何区分公母?泥鳅雌、雄一般从体形、背胸鳍、腹部3个方面进行鉴别 。(1)体形成熟雄鳅较小,体长10 ~20cm,体重10 ~30g 。雌 鳅较大,体长15 ~25cm,体重20 ~50g 。
【台湾泥鳅怎么分公母】(2)背、胸鳍雄鳅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胸鳍较大而狭 长,末端较尖 , 呈镰刀状,最外侧2 ~3根鳍条末端略向上翻;第二 鳍条最长,其基部有一骨质薄片,繁殖季节鳍条上有追星 。雌鳅背 鳍末端无肉质突起,胸鳍短而宽,末端钝圆,呈舌状 。
黄鳝没有公母之分吗?黄鳝营养价值丰富,含有丰富的DHA和卵鳞脂,是大家较喜爱的水产品种 , 相信大家对它非不陌生,但很多人都认为黄鳝没有公母之分 ,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
黄鳝是雌雄同体的动物 , 但不是常期雌雄同体,而属于邻接雌雄同体动物 。在雌雄同体现象中,雄的机能或性状(雄性)和雌的机能或性状(雌性)如果同时存在,称为常期雌雄同体现象(例如蚯蚓、豉虫) 。雄的性状和雌的性状如果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称为邻接雌雄同体现象(如牡蛎、黑鲷) 。雌雄同体现象在各低等动物中为数很多 。
黄鳝的精巢或卵巢系同一个器官,只是在不同的生长期进行了演变而已 。该器官的这一演变使黄鳝具有“性逆转” 的特性,即其前半生为雌性,而后半生转变为雄性 。黄鳝雌性个体在繁殖季节来临时,该器官为一个充满黄色卵粒的卵巢 , 约从肝脏后端起一直延伸到肛门附近 。黄鳝性成熟产卵后 , 其卵巢会发生变化而转变成为精巢,从而呈现为雄性的特征 。部分黄鳝由于在高密度饲养等不适合产卵的条件下生活,会不经过产卵而直接转变成为雄鳝,也有少部分黄鳝在繁殖季节到来时,由于同批黄鳝中缺少雄鳝而提前由雌鳝转变为雄鳝 。
由此可见,黄鳝是有性别之分的,它属于雌雄同体,一生中有雌雄变异的过程,大多是小时候为雌性,长大后逐步转化为雄性 , 然后终生为雄性 。
头条号/泥鳅日记,倾情为养殖户服务 。
泥鳅怎么生卵子?泥鳅是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 , 5一6月水温达到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 。
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两个卵巢愈合在一起 , 成为l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整个卵巢开始发育成熟 。
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刺激雌鳅产卵 。
林蛙的生活习性?东北林蛙,纯野生动物,也被称为哈什蚂(哈?。谖颐钦饫铮质⊥ɑ兀┯泻芏嘌沉滞艿呐┗В?长白山林蛙,是所有林蛙中最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 。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有名气 。投入成本不高,管理简单,而且收益还比较可观 。原本自己也打算搞林蛙养殖的,后来因为经历有限就没做 。
林蛙的生活习性
林蛙的生活周期可分为水生生活期和陆生生活期两个不同的阶段 。林蛙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 。我们这里都在山上养殖,满足林蛙的生存条件 。林蛙以多种昆虫为食,所以可以节省饲养成本 。4月中旬至5月初是林蛙繁殖的季节 。在繁殖期间,它们会在田野的沟渠、河边、池塘里用8~20天左右孵出小蝌蚪,1个月后就可以完全变成青蛙,体长约19毫米左右。9月下旬至 10月初从山坡林区迁到河沟附近,陆续进入水底集群冬眠 。少数在泥间或树根下越冬,次年清明前后复苏 。一年一年,周而复始 。
林蛙养殖方法
养殖基地建设:选择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养殖场地 。每10公顷修1一2个越冬池 。越冬池的面积不能低于100平方米,水深1. 5米以上 。具体大小面积因地而宜 。还要在养殖场四周进行有效防护 , 防止林蛙逃跑 。
养殖管理: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 。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 , 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左右 。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及时引入森林中去 。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在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 5米,防止水面冻干 , 池水要适时换水 , 缓慢流水更好 。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秆、树枝等遮掩物 , 以利林蛙冬眠 。
在养殖过程中要关注天气变化 , 避免大雨天气,林蛙逃跑,造成经济损失 。
我是“双韵白山印象”,期待大家的关注 。有想做林蛙项目养殖的朋友,咱们可以继续交流 。
鱼??的特点?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 , 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 。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 , 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 , 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 , 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如果没有这些结构 , 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 。教师巡回指导 , 由于人人动手 , 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 , 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 。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 , 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 , 推动身体前进 , 控制游动的方向 。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 。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 , 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
食性多样化 。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 , 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运动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