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吃什么饲料

中华鲟吃什么饲料,中华鲟爱吃大虾吗?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 , 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 。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 。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仔鱼在全长3.05士0.07厘米时开始摄食,主要摄食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鲟以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尾鳃蚓等),枝角类(蚤状潼、隆线泽等),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和虾类等为主食;成鲟则主要摄食各种饲料鱼块(如鲫鱼、罗非鱼、鲢鱼和草鱼等) 。
清江鱼和鲟鱼有什么区别?清江鱼
清江鱼是一种生活在山泉水里的鱼,这种鱼需要活在酸碱性比较适中的水域里 。
清江鱼背鳍有2个,一个前面,一个尾部,尾部的是肉质的背鳍 。清江鱼的身体有点偏扁,
清江鱼的鱼嘴是有点扁扁宽宽的,胡须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共两根须 。
清江鱼的腹部和身体的颜色基本一致,没什么变化 。
清江鱼的大小和黄花鱼是差不多,清江鱼尾巴和普通鱼一样是分叉 。
清水鱼一般都是比较小的,这种鱼生活在泉水里,所以不会很大 。
鲟鱼:
一、 外部形态特征
鲟鱼前粗后细,腹部较平,头大平扁,吻长而尖,体表裸露无鳞,外披5行骨板,吻突出呈三角形、歪尾形,上叶发达而上翘,体表裸露无鳞,但披有5行带有尖棘的菱形骨板 , 躯干部横断面呈五角形,吻突出 , 呈钝三角形,口小,位于头部腹面,即口下位,口前有4条触须 , 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 。口能伸缩呈管状,口内无齿 。鲟鱼眼睛较小 , 头表面光滑,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 , 腹鳍位于背鳍的前方 。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 。鲟鱼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中轴骨骼为一条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 。
二、 栖息习性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 , 喜生活于流水、溶氧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不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底栖的亚冷水性鱼类 。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 。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 , 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 , 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
三、 温度适应性
除中华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鲟鱼能承受水温为0-30℃ , 不同种类略有不同 。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最适生长温度20-23℃,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逐渐衰弱而死亡 。
四、 溶氧要求
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 , 以保证顺利生长 。
五、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 。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得多,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 。PH一般7-9为宜 。
六、 盐度适应性
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 , 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
七、 食性
鲟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一些种类食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 。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 , 拒食不熟悉的食物 。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