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鲲多少钱一斤( 三 )


玉龙广场
但要说起发现最早的“龙” , 还当属河南濮阳的仰韶文化 。
1987年6月,河南濮阳市修缮一项供水工程 , 却意外在调水池附近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 。经过考古队的精心挖掘,发现了4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 。
河南濮阳市出土 图2
图2中所显示的,是在墓地137号探方 。这个骨架属于一老年男子 , 高184厘米,头南足北的躺在墓地中,龙在东侧,虎在西侧,龙比虎长出约40厘米,头的方向与墓主人相反,两者均背向他 。
蚌龙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址,谈及蚌 , 肯定历史不短,有关考古学家根据碳十四的方法对古物进行了年代测定,果然此墓距今已6000多年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华民族便有了崇拜飞在天上的龙的信仰,古代的王称自己为“天子” , 现在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要追溯根源,仿佛这一物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被想象出来的,或是在远古时期它真的存在过,现在却已灭绝 。
龙真的存在过吗?我是很相信龙是真实存在过的 。因为我们的祖先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讲,崇拜的多数是存在过的领导者或大自然里的物种 。
比如后世崇拜的祖先尧舜禹,他们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 而且一个个也是有担当,有能力,负责任,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史上著名的女将军妇好,死后被嫁给祖上三代明君 , 寓意也是期望三位德高望重的明君能在地下成为妇好的庇护;现存的长江三大庙之一的上海城隍庙,里面供奉的城隍神,大多数在史上确有其人,著名的文人唐伯虎还在那给当时的明朝城隍神秦裕伯题过辞:
市衣致龙衮之勤,林下来朝廷之敕 。生有奇功,死有遗泽 。欤!斯人也,山水同风 , 万古不息者秦!
清顺治年间,本地秀才王憺(字士悦)的《吊元秦行省墓》一诗,代表着当时文士们的心声,诗曰:
山河故国重欷歔,万里逃名海畔居 。
新主屡裁五色诏,逋臣不受两朝糈 。
心驰塞北行台久 , 身老河南待制余 。
今古玉埋龙浦上,柏翳里后孰旌 。
而我们祖先崇拜的动物,除了龙以外,还有猫头鹰 。猫头鹰属于一个古老的物种,在西汉之前都受古人崇拜,原因大抵是人们对于黑夜的恐惧,而猫头鹰昼伏夜出,遇到危险可飞翔,眼睛如铜陵炯炯有神,夜可视物,少有天敌,可捕食的动物也有很多 。
但由于它经常出入墓地,叫声凄惨,有时候还会像小儿啼哭,所以慢慢的猫头鹰再不受人们崇拜,甚至贾谊在《鵩鸟赋》里,写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 , 貌甚闲暇 。异物来崒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子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 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 , 变化而嬗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
这里的不祥之鸟,就是按照猫头鹰的形象想象出来的 , 贾谊看见鵩鸟后便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可见当时猫头鹰已掉下崇拜的神坛 。
既然中华民族热爱崇拜存在过的人或动物 , 那么龙到底存在过吗?谁都不好说,所以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也让我们对早期关于龙的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关心 。
中华第一玉龙红山文化的玉龙 , 于1971年被发现 , 别看它结构好像很简单 , 粗略一瞧只是一个圆圈样的东西,但究其内在,它却已具备了早期甲骨文的特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