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预防方案是什么


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预防方案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一、窦性心动过速的病理生理是什么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有关,当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起搏细胞时,4相上升速度加快,到达阈电位时间缩短,心率则加快 。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2~15次 。此外,在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或用迷走神经阻滞药物(如阿托品),解除了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也均可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 。
窦房结内的P细胞是慢反应细胞,除极速度慢、幅度低,激动传导缓慢 。在正常情况下各群P细胞之间就存在起搏频率和传导性能差异 。这种窦房结细胞群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可导致细胞群之间发生不同的不应期,使窦房结在功能上形成几条传导径路,而有利于折返形成 。此外,在窦房结周围尚有一个生理上介于窦房结(慢反应)和心房肌(快反应)之间的区域即窦房结结周区 。结周区的结周纤维存在着功能性纵向分离的双径路,即传导性和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可成为折返的发生处,构成折返的病理基础 。在病变条件下,窦房结及结周区细胞的不应期长短差别增大,激动在这些细胞中的传导速度也会显著减慢 。在心动周期的早期,这些情况可更加明显 。所以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进入窦房结后,激动缓慢地传至窦房结原先的阻滞区,如果这时该区及原先激动过的心房已脱离了不应期,便可再次激动引起窦性回波,反复循环折返即形成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及心脏程序刺激可以重复地诱发和终止等特点都表明这种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发生机制为折返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
二、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检查是怎样的诊断:
1.P波有规律的发生心动过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形态、时限、振幅完全相同 。
2.P波频率大于10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 。
3.P-R间期大于0.12s 。
4.P-P间期窦性心动过速开始时可逐渐缩短,终止时逐渐减慢至原有时限 。
5.有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 。
实验室检查:可有引起心动过速原发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
其他辅助检查:
1.体表心电图特点:
(1)P波: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 。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 。这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
(2)P-R间期:在0.12~0.20s 。
(3)P-P间期: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 。但P-P间期间差异应<O.12s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P-P间期缩短;而迷走神经兴奋时则P-P间期延长 。
(4)QRS波:形态、时限正常 。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
(5)频率: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个别可达160~180/min 。婴幼儿的心率较成人略高 。不同年龄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内应>140次/min,1~6岁应>120次/min,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min,通常不超过160次/min 。个别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min左右 。
2.窦性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特点:
(1)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min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 。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形态相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