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绵山和春秋晋国大臣介子推( 二 )


后来,重耳看到了介子推邻居作的一首叫《龙蛇歌》的琴曲,曲儿唱道:“有龙矫矫,而失其所 。游蛇从之,而啖其口 。龙既升云,蛇独泥处 。”
显然,这是为介子推鸣不平的,——龙,用来比喻晋文公;蛇,则是比喻介子推的 。
重耳于是良心发现,亲率文武大臣到绵山寻找;可介子推倔强得很,就是不肯出山 。
后来,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介之推是位大孝子,要是放火烧山,他为不牵累母亲,一定会从山中走出 。
为了逼介子推出山,重耳当真命人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了一面给介子推逃生用 。
谁知,介子推并不领重耳的“网开一面”之情,和自己的母亲一起靠在一棵大树下,被活活地烧死了 。
据说介子推还在大树的树洞里藏了一块布片,上书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看罢追悔莫及,命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山脚的阳县改为介休县 。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 。又将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 。
人们折服于介子推的骨气,谓之曰——“南屈原,北介子” 。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当晋文公第二年率众臣登山祭奠时,发现当时介子推和老母身后的那棵老柳死而复活 。
于是,文公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写过一首叫《清明》的诗,诗中喟叹曰:“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
介子推焚身处的那道岭,叫介公岭 。
方圆10华里的山头上,是一个柏树的王国:有堪称是柏树之王的秦柏,有植根于山崖半腰的龙柏,更有数不清的的虎柏、凤柏、象柏、鹿柏……
上到介公岭的山路,叫栖贤谷 。峡谷九曲回肠、蜿蜒而上 谷内有潺湲的溪水 。两边山势陡峭,山路被水冲刷得溜光滑亮 。
最窄的地方,将够1米,是真正的“一线天” 。
十余架天梯通向介公岭:云梯、悬梯、插壁梯、梅花桩梯;石梯、木梯、铁梯、钢板梯……另有数千米铁索沿谷攀缘而上……
若是嫌苦怕累,也可以乘索道直达山顶 。只是想不出,当初介子推是怎么背着老母亲爬上这座山的 。
介公岭,就是介子推隐居、被焚和埋葬之地,这里的一切都和介子推有关:岭叫介公岭,石头叫呼介石,山洞叫避火洞……
有一对柏树,颇像是母子俩,人们就叫它们"子母柏" 。
烧死介子推的那面山坡,叫哀号坡 。这是因为大火熄灭后,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伤心不已,叫随捡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
随从人等都争先效法,哀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林野 。
于是,“哀号坡”的名称世代相传,对尊敬的朋友称“足下”的习俗也由此而产生 。
穿木板鞋的习惯,在国内曾经风靡一时,也传到了日本 。
站在岭上,整个绵山一览无余 。不知道当初晋文公派人搜山时,介子推可否看到;如若能看到,又不知他心中作何感想!
介公岭上有一块墓地,自然是介公的墓了 。
墓周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而介公祠、思烟台、足下亭等,全是当年晋文公为缅怀介之推而下令修建的 。
在山里的岩壁之上,高悬着一个气势恢宏的宫殿,里面供奉着无形天尊、无名天尊和无上元君,还有“三清”、“四御”等道家最高神灵 。
“三清上,曰大罗” 。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为大罗天,故将此宫殿叫作“大罗宫”,意思是“最高的仙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