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病怎么治

长薄鳅在安微地区怎么养殖?长薄鳅又称花鱼、花泥鳅 , 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必需氨基酸,有滋阴、利尿的功效,长薄鳅是观赏和食用兼备的名贵鱼类,曾在新加坡世界观赏鱼研评会上曾获金奖 。长薄鳅体色土黄,头部具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体侧有5-6条深褐色马鞍形的垂直带纹,背鳍和尾鳍各有3-4条褐色带纹,其余各鳍都有花纹 。长薄鳅已属易危鱼类,因此长薄鳅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和分布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 。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 。吻圆钝而短,口较大 , 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 。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吻须2对 , 口角须1对 。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 。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 , 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 。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 。背鳍和臀鳍均短?。挥杏泊?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 。鳞极细小 。侧线完全 。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 , 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 。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 , 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 。腹部为淡黄褐色 。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 , 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 。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 。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
2、生活习性
为山地边缘河流中的底层鱼 , 主要生活于江河中上游 , 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 。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 。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 。人工养殖的长薄鳅其提体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喜欢隐蔽在青泥苔和水草底下,在透明度大于50厘米的水体中生长良好 。当水域周围有惊扰时,就急速窜游 。寒冬亦可在室外浅水中生存,是广温性鱼类 。
3、食性与生长
长薄鳅的食性较杂,属底栖凶猛鱼类,常以小鱼、虾、水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等为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食配合饲料 。其生长快,一龄鱼体重平均达60.3克,1-2龄可达商品规格 。它的营养价值较高 。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 。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 , 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 。
4、繁殖习性
长薄鳅性腺结构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对 , 呈乳白色;雌性卵巢发育早期呈浅肉色,后期为青灰色或浅黄色 。
二、成鱼养殖
长薄鳅苗种一般培育到2-3寸就可以下塘进行成鱼养殖 。长薄鳅的成鱼饲养可在池塘、网箱和流水池中进行,但现阶段以池塘养殖为主 。该鱼属于底层鱼类,在池塘养殖和流水池养殖时要特别注意改善底质,应经常用生石灰清塘;长薄鳅在弱光条件摄食为最好,投喂时间应在黄昏后和黎明前,养殖期间不能太惊动鱼,以免影响其生长 。
(一)池塘养殖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根据当地条件而定,一般5-10亩范围内均可养殖,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进、排水方便 , 出水处的深度要低于进水处,以便于池水交换和清塘 。进、出水口需设置过滤设备和防逃设施,以免进水过程中野杂鱼进入和长薄鳅逃跑 。
2、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10-15天,池塘水深保持在10厘米左右,每亩池塘用漂白粉15-22千克或生石灰100千克清塘 。2天后灌入新水至70厘米 , 可适当施加有机肥或者无机肥 , 提早培育出蚤类等浮游动物 。一般7-10天后放养长薄鳅苗种 。放苗前,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20-40厘米 。最好先试水,确定长薄鳅苗种能适应水体后再下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