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作品集的第二页 , 也是最重要的一幅照片拍摄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松江中山中路马路桥附近 。彼时 , 松江人民以松枝、毛竹搭建彩灯牌楼 , 牌楼上方为毛泽东主席与朱德将军的肖像 , 下方为“万流归宗”四个大字 。其画面黑白分明 , 洋溢着自豪与荣耀 , 画面中的牌楼在漆黑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他回忆那天晚上八点多出门拍下这张照片 。如今这张照片在暗夜里为闪亮的共和国留下年轻的影子 。
1949年9月 , 新中国成立前夕 , 松江人民以松枝、毛竹搭建成的彩灯牌楼庆贺 。拍摄地点:松江中山中路马路桥附近 。
1959年春 , 外宾来到城东幼儿园参观 。拍摄地点:松江城东公社新生生产队 。
摄于1959年 。50年代各乡社卫生院先后建立 , 设立的助产房取代了农村旧产婆接生 。拍摄地点:松江县张泽公社 。
1957年冬 ,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艺术团到联民农业社演出文艺节目“打蛊盘” 。拍摄地点:松江县城东公社 。
1958年秋 , 来松江教学实习的上海师范学生 , 以文艺说唱向群众进行总路线宣传(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拍摄地点:松江县城东公社华阳桥 。
吴老并非科班出身 , 但是其拍摄的构图、影调都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准 。同时 , 其作品中含有一种“意趣” , 这恐怕与他生性开朗、风趣有关 。譬如 , 他拍摄村民斗地主的照片与时代形象勾连 , 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摄影毕竟是技术程度较高的工作 , 艺术的趣味高低似乎也无条理可循 , 或似卖炭翁般手熟 , 或天然而成 。采访中 , 吴老没有提及一句摄影技术的话 , 甚至连曾经使用的一些相机名字都叫不上了 , 当下世人所看到他摄取下来的照片 , 全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 作为一名优秀摄影师正好站的那个位置 。这一位置无论是出于政治角度 , 还是构图需求 , 他总是不偏不倚 , 丝毫不差 。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认真的做事态度 , 更应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
吴老说他的照片90%是在农村里拍的 , 大上海的照片几乎没有拍过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区 , 拥有大片农田和纵横交错的水道 , 是上海市曾经的主要水稻与食品生产地 。彼时 , 年轻的吴四一自然而然地将镜头转向农业 。1953年 , 他被调往松江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工作 , 这使得他更多机会拍摄了于田间地头繁忙劳作的群众 , 宣传好新生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
1962年 , 大田插秧场景 。拍摄地点:佘山公社河泾大队 。
1966年冬 , 新五公社开展大规模整治低泖田河道工程 。拍摄地点:松江县新五公社 。
摄于1958年秋 。50年代农业生产队水稻收割后 , 普遍组织小学生到田间拾取稻穗 , 力求“颗粒归仓” 。拍摄地点:松江城东 。
1964年春 , 广慈医院专家深入田间与社员交谈 。拍摄地点:松江城北公社 。
1965年秋 , 松江青年踊跃参加学习王杰烈士先进事迹活动 。拍摄地点:松江县山阳镇 。
同时 , 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水利、铁路也是吴四一作品的一大主题 。在 1952 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 , 两位农民在稻田里用力踩着水轮 。当时 , 当地农民大多采用人工汲水灌溉 , 这种方式效率低且浪费人力 。于是 , 一些小康农民筹款购买了风车 , 大大提高了效率 。他拍摄了当地杀虫剂厂的两个小女孩在凉爽的夏夜里愉快工作的场景 。在她们身后的墙上 , 写着“抓紧八九两月 , 力争丰产迎国庆”的标语 。1958年 , 他担任《松江日报》的编委和摄影采访人员 , 定格下黄浦江上第一桥松浦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时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英文
- a神来过中国吗
- 墨分五色是哪五色
- 中国老板和非洲员工去买牛 中国人在非洲当老板
-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世界第四强国印度在人口上终于战胜中国
- 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世界上最强国家是
- 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 考古考研大学排名
- 李凯馨是哪里人
- 835考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