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金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如何看待金庸


毁誉参半的金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如何看待金庸

文章插图
金庸去世,坊间说他,毁誉参半 。粗略数之,毁多于誉,颇出人意料 。正面说法多集中在他那十五部小说,无瑕可击,无疵可寻;负面评论则詈彼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待人亦不如己 。年过花甲,我的政治大门早已关上,无所可评 。这篇文章就只说说金庸背后琐事,聊供读者谈佐可矣!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应利文出版叶鸿辉先生之邀,写了一本《金庸与倪匡》,出版后,很受欢迎 。此书都九万字,其时精力过人,四天完稿 。倪匡看后道:“写得好,有90%的正确性 。”当然小疵在所难免 。五十年代初,吴、陈比武,掀起武侠小说热潮,《新晚报》一举出现了梁羽生、金庸两大家 。六十年代的香港报坛,提起武侠小说,有“南梁北金”的称号,实则金庸祖籍浙江海宁,属南方而非北方,可香港人习惯把广东以外的同胞称作“外江佬”,冯京马凉,只好从俗 。《晶报》督印锺平告我人买《新晚报》并非看新闻而系追看金、梁武侠小说 。有人问金、梁齐名,谁的读者较多?未做过正式统计,难有准则,若以销售量言,金庸是后来居上 。八十年代,香港兴起金庸热,他的小说,卖至断市,不少人研究他的作品,金学遂兴,开创先河者为倪匡,他的“一看”、“二看”、“三看”……把金庸的作品推至高峰 。从八十年代开始,金庸的武侠小说销量已远超梁羽生,甚而在文学领域,地位也已高于梁羽生 。金庸最脍炙人口的小说,莫如《射雕英雄传》 。日友相浦杲教授看罢,赞叹地说:“这真是一本比《水浒传》更精彩的章回小说,人物生动兼具性格 。”相浦当时是日本国立大阪外语大学中国语教授,有此定评,可谓推崇备至 。金庸离《新晚报》出而办《明报》,因跟《大公报》就难民涌港问题笔战,《明报》销路腾升成大报 。七十年代,报界有句流行语曰“明成快”,即《明报》、《成报》和《快报》.言质素,《明报》排榜首,金庸踌躇满志 。只是老板得意,伙计气绥,《明报》薪酬不高,至少比不上某些大报 。那就奇怪了,薪酬低,为何还干下去?这就涉及理想的问题 。我常听得《明报》人员这样说:“有查先生领导,我们感到光荣 。”无疑是个人崇拜,出于自愿,没半点牵强 。当时的《明报》可以说是家庭企业,金庸乃高高在上的家长,沈宝新为保姆,员工是孩子 。
1976年,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三位伟人相继逝世,政局动荡,《明报》评论受到中外人士注意,不少日本采访人员千里迢迢跑来访问金庸,英、美报界也知道香港有个叫路易查(金庸英文名字)的报人 。能在《明报》副刊上写稿,是极大的光荣,光荣归光荣,《明报》稿费少得可怜 。《明报月刊》老总胡菊人月薪四五千,到他蝉曳残声过《中报》薪水仅八千 。副总编辑黄俊东退休时,薪水两万左右 。薪酬之低,得未曾有 。《信报》社长林山木若然留在《明报》,哪会有今天!想要明天会更好,惟有离《明报》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常去《明报》串门子,上至老总,下到员工,无一不熟,虽不曾在《明报》工作,对《明报》很有一份难以描摹的感情 。《明报》怪论,独步于时,始创者是三苏,过世后哈公补上 。哈公即许国,资深电影人,早年跟金庸在长城工作,后入《明报》,掌管出版部 。行文辛辣,振笔猛批时政,金庸备受压力,偶予以删削,引起哈公不快,兴罢写之念,后获平息,两者之间已有裂痕 。未几金庸兴革,委郑君略主出版部,哈公权旁落,在跟我和俊东茶聚时,不免有所怨,拍台大骂金庸不够朋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