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礼仪故事

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生活中的礼仪故事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請推薦一個關于中華文明禮儀生活中的故事///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 。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 。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 。要做到热情、诚恳 。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 。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 。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 。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 。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 。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 。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 。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 。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 。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 。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 。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 。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 。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 。(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校李柠)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 。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 。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 。”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 。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 。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采访人员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采访人员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 。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 。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 。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 。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