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找到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 。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 。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这种精神及行为,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现阶段继承和发扬蔺相如文化思想其实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蔺相如思想行为的时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步伐的强大动力 。rr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国小故事300字 现代
- 诚信 外国故事
- 关于诚实的英语小故事
- 张雪峰考研13大门类
- 中国联通查通话详单 联通怎么查通话记录清单和短信内容
- 打过的电话怎么查记录 查详细通话记录怎么查询系统
- 打过的电话怎么查记录 拿手机怎么查通话记录
- 查手机通讯录怎么查通话清单 用手机怎么查通话记录清单和短信
- 大象和猴子的故事
- 眉毛长这样的人后福无穷躺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