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我还

“明月照我还”的上一句是什么?“明月照我还”的上一句是什么?“明月照我还”的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原文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afad46b32d.aspx“明月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还家”还是“还朝”?还是“还家”的路上盼着“还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末句,这个“还”到底“还家乡退居林下”还是“还朝拜相再图变法”,千年来一直有争论,还有的把二者结合到一起,说是一面想着“何时还家”,一面是盼着“还朝继续变法” 。我的观点就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我依恋的钟山家呢” 。至于原因,得逐一解析,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王安石 。作者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能把这么多个“家”集于一身,而且“著名”,可见是个牛人;“唐宋八大家”里,有一半是这样多职称的,但他们没有改革家这一项 。又是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就才华横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这孩子有些邋遢,为了读书有时候不洗脸,“囚首丧面”;有点“另类呆”,吃饭时候就吃离自己近的菜,和朋友去洗澡被人把旧衣服换成新衣服也不知道;不耽声色,送来的小妾不但不收还送人回去和家人团聚;他艰苦朴素,连家里来的客人吃剩的胡饼他都得吃了(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儿子贪);为了改革而改革,唯革新派就用(包括宵小之徒),不看结果,老百姓都怨声载道了,还不思改正,人称“拗相公” 。王安石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少时随其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宦游各地,早早就接触了社会,了解民间疾苦,这也是他一心谋求变法的心理基础 。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斐然 。到后来也算是宦海沉浮,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高处低谷两极端,所幸的是没被流放没被弄死,1086年,66岁的时候自己郁郁而终,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回头来,我们说这首诗,争议有三:一是认为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所作 。1058年,王安石调为支判官,进京述职,进献洋洋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以期改革法度,扭转朝廷积弱积贫的局势;可惜仁宗并未采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