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到最后都是一无所获 , 有何区别吗?我是文子心语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一、 先看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 , 围绕着一位老年古巴渔夫 , 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而展开的故事 , 该作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这部小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简单的故事 , 普通的老人 , 一片大海 , 一条马林鱼 。可是战利品的血腥味引来了成群的鲨鱼 , 精疲力竭的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最后 , 老人赶走了鲨鱼 , 却只拖回了一副鱼骨头!读《老人与海》感悟有二:A、领受失败 , 但不失希望:圣地亚哥连续84天空手而归 , 一个连鱼都捕捉不到的渔夫 , 能算做渔夫吗?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失败者” 。在第85天 , 他依然倔犟地坚持驶向远方的大海 。这种举动 , 需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其实《老人与海》的主角不是圣地亚哥 , 而是让他衰老、让他贫困、让他疲惫、让他无助、让他84天一无所获 , 让他在海上看到希望捕获了他从未见过的大鱼 , 让他遭遇鲨鱼围攻后顿时一无所有 , 让他的大魚变成嶙峋白骨的命运之手 。回到现实 , 我们每个人都在“命运”的统治之下 , 而且绝大多数人的努力也许会徒劳无益 , 重点在于 , 我们都可能领受失败的结果 , 但我们仍然憧憬着希望的曙光:一个人可以失败 , 甚至于死亡 , 但不能被击败!被他人、被自己!B、无法摧毁的英勇意志:圣地亚哥在海上的三天足以惊心动魄 , 足以考验老人的体力、耐力、意志和勇敢 。海上漂泊 , 第三天则是老人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和遭遇:捕获马林魚一一遭遇鲨鱼一一殊死搏斗一一到一无所获 。跌荡起伏、生死攸关全在这一夜之中 。老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 扔下大鱼死里逃生 , 保卫成果死不相送 。老人选择了后者 , 在这场老人与鲨鱼的殊死较量中 , 老人付出了全部:体力、意志和勇气 。“我要跟你奉陪到死”这句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的呐喊 , 也喊出了老人一生活着的信念和勇气 。鲨鱼被赶跑 , 老人只拖回一副魚骨 。如题主所言:圣地亚哥是一无所获 。但他却证明了自己:他不是失败者 。回到现实 , 在人生所有的博弈中 , 收获固然美好 , 但精彩永远蕴藏在过程之中 。二、再看《活着》:一部不需要书签的经典小说 。《活着》是余华在转型期完成的一部作品 , 通过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 , 讲述了一个成年人寓言 , 让人悟出了都能读懂的人生道理 , 也传递给读者最朴素的人生态度 。《活着》讲述了福贵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生 。作品少有煽情的情节 , 每一个人物的离去都是短短数语 , 这是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 , 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时的无助和麻木 。虽无煽情和渲染 , 但读来却异常沉重!余华曾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这篇《活着》 ,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 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看 。正如作者所说 ,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 , 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 当福贵风烛残年时 , 只有一个老牛陪着他 。福贵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 , 中年想掘藏 , 老年做和尚 。”从地主少爷到贫苦百姓的转变 , 使得福贵从幼稚变为成熟 , 这场变故给他带来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此后的生活无论多艰辛贫苦 , 他也懂得为了身边的亲人坚强地活着 。因此 , 失去亲人的福贵可以背负起接踵而至的打击 , 也拥有了对抗挫折的勇气 。老年的福贵无牵无挂 , 他的心境正如他在耕田时喊出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 , 路远迢迢我不去!三、圣地亚哥和福贵的同与不同海明威和余华及他们的作品都亨誉海内外 。圣地亚哥和福贵也都是作家笔下刻画的非常成功的人物 。一个渔夫、一个农夫 , 同是饱尝人生艰辛和饥苦的民众小人物 , 两人的苦难命运 , 似乎都在揭示着人类向死而生这一悲剧主题:只要活着 , 就得承受苦难 。苦难似乎是注定的 , 但人类对苦难的对抗则具有各自的相对性 。A、坚韧地接受生命的无常 。除了年轻时的挥霍无度 , 福贵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主动犯错 , 却要终日承受无休止的苦难 , 而那些因苦难带来的痛苦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平淡;更由于作者所叙述的人与人之间博大的温情 , 使得苦难和温情并包 , 最后烘托出福贵没有控诉 , 没有眼泪 , 接受生命苦难的平和态度 。圣地亚哥在陷入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境况中都不曾服输 , 即使他的努力看起来意义不大 。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打鱼 , 但对老人来说 , 这並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 而是人生争斗的一种象征 。老人超越苦难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来自于坚韧执着的意志和人格尊严 。他出深海打鱼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物质需求 , 更是战胜生命的极端方式 。B、中西方不同的苦难抗争形式反映出的内涵 , 余华在《活着》的自叙中提到 , 写作的起源是因为一个历经坎坷却乐观生活的老黑奴 。通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 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的人生哲学更偏向于道家提倡的“无为” , 坚韧地用乐观心灵承受 , 苦难就不能将他击倒 。比较圣地亚哥 , 福贵的抗争形式更相对保守、消极 。而受海洋文明文化熏陶下的西方人 , 提倡对神和对自己的负责 , 不必时刻活在大的群体当中 , 圣地亚哥与鲨鱼的争斗 , 更多地体现了他自己的不服输 , 存在才是被感知 。西方人的自我意识远远强于东方 。老人不服输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气魄胆识 , 是海明威笔下最生动的内核 。通过《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面对苦难进行反抗时的不同呈现 , 让笔者更加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独具魅力的地方 。无论是东方注重乐观坚韧的承受 , 还是西方注重勇敢的反抗和斗争 , 都在不同程度上歌颂了人类承担苦难的品质 。如果人生的命运是苦难 , 我们何不像两位老人那样去坦然和勇敢面对 , 在与苦难抗争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 , 竞争是激烈 , 现实也残酷 , 但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的强大 , 承受压力的韧性足够永久 , 那么 , 无论是负重前行 , 无论是乐观向上地生活 , 都会实现和体验到自我人生的价值 。人生没有固定的高度和标准 , 关键在于你都在努力 , 都在昂首 , 都在追求!我是文子心语 , 以上是我的回答!rr谢谢悟空问答邀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 , 同时宣扬了“人可以被消灭 , 但不会被打败”的硬汉人生观 。有观点说 , 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 我认为《老人与海》就是一个证明 。海明威一战英雄、二战英雄 , 是常常走在最先进入被攻克的城市的行列里的人 , 但这还不算 , 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换了别人 , 其中一条就足可以令人傲视整个世界 。但英雄带给他的是时时发作的伤口的疼痛 。一战中 , 他身上曾中了二百三十七片弹片  , 当时他身上还背着一个比他伤势更重的人 , 他带伤把人送到急救站 , 途中又两次被重机枪子弹打中 。二战中 , 他又身受重伤 , 头上缝了五十七针 。1954年 , 海明威在非洲遭遇两次飞机失事 , 造成脑震荡 。旧伤发作干扰他的思考 , 妨碍他的写作 , 脑震荡让他丧失写作能力 。诺奖带给他的是与另一个诺奖得主福克纳的暗中竞争 。这些是他那个层次的人才有的烦恼 , 也是他高贵的完美主义带给他的烦恼 。当不能写作的时候 , 他觉得没有活着的必要 , 于是用猎枪打掉了自己大半个脑袋!海明威就是那个最后一无所获的老人 , 但他用枪杀自己证明没有被打败 。换了别人 , 会对福克纳说:“我不想鸟你 , 我甩你两次世界大战!”做人 , 福克纳明显没有战胜;文学 , 他二人互相不可替代 。至于余华的《活着》 , 余华本人和一些研究者概括其主旨曰:活着就是一切 。我知道余华不是这么想 , 但我不能揭示 , 前两天写的有关《活着》的一篇 , 审核就没有通过 。我只说《活着》是隐隐约约的史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