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翻译司马光隆中对原文和翻译隆中对 原文及注释隆中对原文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 , 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 ,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 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 , 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 , 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 , 刘备很器重他 ,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 是卧龙 , 将军是否愿意召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 , 不可以委屈他 , 召他上门来 , 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 , 总共去了三次 , 才见到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 , 说:“汉朝的统治崩溃 , 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 皇室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 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 , 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 , 就因此失败 , 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 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 , 各地豪杰同时兴起 , 化州为郡 , 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与袁绍相比 , 名利低微 , 兵力又少 , 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 , 从弱变强的原因 , 不仅仅是时机好 , 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 , 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 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 , 已经历三世了 , 地势险要 , 民众归附 , 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 , 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 , 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 , 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 , 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 , 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 , 这是用兵之地 , 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 , 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 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益州地势险要 , 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 是个富饶的地方 , 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 , 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 , 那里人口众多 , 物产丰富 , 刘璋却不知道爱惜 。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 , 又声望很高 , 闻名天下 , 广泛地罗致英雄 , 思慕贤才 , 如饥似渴 , 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 , 守住险要的地方 , 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 , 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 , 对外联合孙权 , 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 , 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 , 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 , 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 , 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 , 汉朝的天下 , 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非常不高兴了 , 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 , 就像鱼有了水 。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为什么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隆中对》还称不上“三国第一谋”的美誉 , 在同时代有很多设想都极为精彩 。《隆中对》因为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散文 , 再加上《三国演义》在社会上的影响 , 被很多人熟知 。因为它传递出的战略远见 ,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三国中最为精彩的谋略 。但如果考察史实就可知道 , 《隆中对》中所讲述的天下格局其实是当时一流谋士的共识 , 并且有人早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提出过这种构想了 。所以 , 认为《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的想法有偏颇 。下面就对这一天下格局的构想做一个简单的解析 , 并看看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谋士是如何来预见这一格局的 。第一 , 《隆中对》都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中 , 诸葛亮主要给刘备讲了三件事 , 可以看作能让刘备统一天下的“三步走” 。首先 , 提出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 。通过对曹操和孙权力量的分析 , 认为曹操“不可与争锋” ,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但是 , 曹操的力量强大 , 孙权的优势在于固守 , 力量相对弱小 。所以 , 这个时候应该联合孙吴 , 共同抵抗曹操 , 作为保存自身的方法 。其次 , 提出荆州、益州两处根据地的建设 。诸葛亮介绍荆州的地利: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先取荆州 , 然后再图两川 , 做到三分天下的格局 。可以说刘备的王霸之路就是从取得荆州开始的 。而“隆中对”实际上就达到了这一步 , 然后随着荆州的丢失而夭折了 , 第三步成为了构想 。最后 , 规划统一天下的进军路线 。由荆州北上 , 汉中牵制 , 可以让曹魏陷入两线作战;以益州为大本营 , 从荆州东进 , 可以攻取东吴 。这是《隆中对》最终的战略目的 。从三足鼎立变成二分天下 , 进而达到一统 。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很高 , 所以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败给刘备的同时 , 孙吴撕毁孙刘联盟 , 和曹魏一起擒杀了关羽 , 将蜀汉势力从荆州清除 。《隆中对》的构想就此夭折 。第二、有人在诸葛亮之前就提出过这个构想如果此种格局唯有诸葛亮一个人提出来 , 那《隆中对》被认为是“三国第一谋”绝不为过 。但实际上 , 不止一个人提出过类似的构想了 。公元200年 , 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窃料之 , 汉室不可复兴 , 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 , 惟有鼎足江东 , 以观天下之衅 。……剿除黄祖 , 进伐刘表 , 竟长江所极 , 据而有之 ,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 此高帝之业也 。可以看出 , 鲁肃也同样看出来了 , 曹操是不能硬碰的 , 只有发挥优势 , 固守江东 , 夺取荆州 , 然后再逆江而上 , 攻取两川 , 与曹操划江而治 。其路线也是从三足鼎立到二分天下 , 与《隆中对》的构想是一样的 , 只不过是站在东吴的角度来看格局的衍变 。《隆中对》的提出实在公元207或者公元208年 , 鲁肃和孙权的这次对话在公元200年 , 早了诸葛亮7年多的时间 。甘宁同样对孙权提出过此种规划路线 。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宜先取黄祖 。……一破祖军 , 鼓行而西 , 西据楚关 , 大势弥广 , 即可渐规巴、蜀 。可以看到 , 甘宁这种“二分天下”的路线其实是和鲁肃同样的规划 , 也是从“三分”变为“两分” 。可见 , 占据荆州 , 攻取两川 , 《隆中对》所提出来的战略规划其实是当时一流谋士的共识 , 并不是诸葛亮独到眼光 。第三 , 和《隆中对》等格局同等重要的 , 还有毛玠的理论毛玠这个人在《三国演义》当中戏份不多 , 所以人们对他的熟悉程度也不高 。但是这个人凭着他对曹操的一次谏言 , 足以被列为一流谋士之中 。据《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记载 , 毛玠向曹操规划了天下大计:今天下分崩 , 国主迁移 , 生民废业 , 饥馑流亡 , 公家无经岁之储 , 百姓无安固之志 , 难以持久 。……夫兵义者胜 , 守位以财 ,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 修耕植 , 畜军资 , 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和《隆中对》一样 , 毛玠先是分析了国家现状 , 认为现在是诸侯割据 , 百姓流离 , 袁绍、刘表等人势力强大 , 但是都没有远虑 。这就是曹操能崛起的良机 。毛玠根据现状 , 认为只要能让百姓安定下来 , 从事生产 , 就能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所以 , 他对曹操建议了三件事:修耕植 。即吸引人口来自己的根据地从事生产活动 。畜军资 。即施行屯田制 , 军民一同生产 , 按比例分配 , 帮助百姓的同时还能积蓄粮草 , 兵勇闲暇时刻还可以作为生产力使用 。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大义上占据名分 , 自此之后 , 除了曹操之外 , 袁绍、刘表、刘备、孙权都不敢公然与曹操决裂 。这三条建议被曹操采纳 , 自此一个不怎么强盛的军阀发展成为了一个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诸侯 , 为曹操统一北方、逐鹿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曹操阵营的角度来看 , 毛玠谋略的大局观并不逊色《隆中对》丝毫 。毛玠并没有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 , 是因为在曹操势力在施行了其建议之后 , 必然会成为最强的一股力量 , 只需要逐步扫灭诸侯 , 达到一统 。并不像刘备、孙权等人一样 , 需要先壮大自己 , 然后再图发展 。毛玠是站在曹操势力的角度来考虑天下的格局变化 , 认为天下只能在曹操的不断征伐中 , 由“群雄割据”变成“五分天下”、“四分天下”、“三分天下”、“二分天下”、“一统天下” , “三分天下”只是其中一个过程而已 , 并不值得刻意讨论 。这样来说 , 《隆中对》还不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谋” , 起码有很多设想都不逊色于它 。未来在黑夜隐匿 , 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 , 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 , 欢迎关注与交流 。rr要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 , 这是在演义中说的 。刘备屯兵新野 , 广招人才而不遇 。求教于水镜先生 , 才第一次听说卧龙诸葛亮的名号 。在他心里就对这个诸葛亮有了一定印象 。后来徐庶因为老母被曹操软禁 , 被迫里开 。临行时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从此踏上了三顾茅庐的道路 。去了三次终于见到了这个连做梦都想见到的诸葛亮 。二人见面相谈甚欢 , 诸葛亮把自己心中计划和盘托出 。刘备一听顿觉茅塞顿开 , 心中大喜 , 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旷世奇才啊!诸葛亮对刘备说的这番话史称《隆中对》 。具体怎么说的就不叙述了 。大概意思就是 , 首先占领荆州 , 其次占领益州 。然后结好孙权 , 待天下有变北伐中原 , 恢复汉室江山 。不得不说这种战略眼光是具备前瞻性的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 。在纷扰的乱局之中一眼窥透各中厉害 , 战略布局早已在胸中成型 。这是要有什么样的眼光和大局观才能做到的啊!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全局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对于曹魏 , 孙吴 。都做出了具体分析 , 比如说 , 当下必须要和孙权联盟才能对抗曹操 。他为什么不说要联合马腾 , 张鲁之辈呢 。因为那些人不具备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资本 , 并且也没有江东的地理优势 。最重要的是那些人都在诸葛亮计划消灭的范围之内 。诸葛亮早就已经预料到了三分之势 。也就是说他预料到了最后天下只会剩下魏 , 蜀 , 吴三家势力 。这是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分析 。试问在这种乱局之中还有谁能够对天下大势掌握的如此精准呢?有 , 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鲁肃 。当然这就不是演义中的描写了 。演义中只有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战略史称《榻上对》 。这是三国志中的描写 。鲁肃初见孙权 , 就表达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 。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 。而且鲁肃的战略思想是要早于诸葛亮的 。也就是说演义中的隆中对 , 是罗老先生移花接木给了诸葛亮的 。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这旷世奇谋出自诸葛亮之口 。这种思想在百姓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 不会轻易改变了 。对于这种回答您怎么看呢?欢迎指正评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