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不喜欢儒家文化 , 不喜欢儒家的繁文缛节?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儒家文化的问题 , 第二个是所谓的儒家的“繁文缛节”问题 。第一 , 儒家文化的问题 。儒家文化只是个概称 , 每个阶段的儒家的主流主张都不太一样 , 说起来就太多了 , 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梳理了一个大概 ,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欢迎提意见) 。不喜欢儒家文化具体是不喜欢什么呢?四书五经?那是南宋才成型的 , 压迫歧视妇女 , 基本也是后人的锅 , 早期的孔孟从来没有这些主张 。孔子就不喜欢?那是不喜欢他的哪个言论?因为目前关于孔子的记录不是太多 , 靠得住的基本是一些语录体的著作 , 比如论语之类 。我觉得对于儒家文化喜欢不喜欢 , 是可以讨论的 。对于前人的遗产 , 我们取其精华 , 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就好了 , 不必非把前人看做圣人 , 认为他说的话 , 写的书就是绝对真理 , 他们本人都没这样想过 。但可惜的是很多情况下 , 不喜欢儒家只是因为受别人影响 , 别人说不好自己也就觉得不好 , 儒家的著作一本都没读过就认为儒家学说虚伪不可信 , 甚至不喜欢儒家文化的理由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旧的传统文化 , 觉得落后 , 没有西方文化先进 , 其实这些人喜欢的外国文化也是外国旧的传统文化 , 没有一种西方文明是在近一百年形成的 。第二 , 繁文缛节问题 。在传统的儒家倡导的“礼”中的确有很多现代人看起来是繁文缛节的东西 , 这些东西基本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设计的 , 当然很多放到现代都不适用 , 比如走路迈步子要迈多远、见到长辈怎么走、办公事的时候怎么走当时都有规定 , 但我们还是取其精华就好了 。在古代朝廷有祭祀 , 礼节更多 , 我们现代政府没有祭祀了 , 但可以学背后的敬畏天地之心 。日常朋友见面也不用像古人那样一拜再拜 , 但至少可以学习背后的互相尊重之心 。这类东西 , 现代不会用到 , 也没什么喜不喜欢的问题 , 但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不会落后的 。rr说到人们不喜欢儒家文化这个话题 , 那就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如果把“质”理解为内在实质即内容 , 把“文”理解为表现形式即外表——当内容大于形式时就会显得低级野蛮、粗俗暴戾、不上档次;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则会给人以空洞虚伪、矫揉造作、文饰过甚的感觉;只有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贴合也就是“文质彬彬” , 才是最佳状态——这就是“中庸”的实质 , 也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 既不保守也不过激 , 热情而不失分寸、理智却充满着关爱 , 使形式和内容有机协调、相辅相成 。谨守这个原则而“不逾矩”、一切都以要“礼”为基准 。这就是“中庸”之本、儒家文化的根 。以“礼貌”一词为例 , “礼”是指内在的敬畏、敬意、尊重(或者厌恶、憎恨、仇视)之真实情感 , “貌”是外在相应的态度、容颜、语气也就是具体表现——在《水浒传》里李逵最敬重的人就是宋江“铁牛这颗人头就是给哥哥长的 , 哥哥什么时候想要 , 随时砍去就是” , 粗旷直白的语言背后其实是满满的敬意 。李逵之所以敬重宋江 , 是因为在他看来宋江就是江湖道义、天理良心的化身 。而江湖道义、天理良心才是李逵内心最敬畏的天条 , 谁都不能够触犯、违背 , 天王老子不行、宋江哥哥也不行 。当他听说宋江强占民女之后 , 勃然大怒 。不分青红皂白、不顾众人的劝说解释——回到梁山 , 先砍倒杏黄旗 , 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 , 然后手持板斧直奔宋江立时就要劈了他 。被众人拦住后 , 更是大骂不止 。……李逵质朴率真有余 , 修养智商严重不足——行为冲动、举止鲁莽 , 常常令人哭笑不得;这就是“质胜文则野”的具体表现之一 。而与此相反 , 许多人饱读诗书、博学多识 , 却是精于算计、长于权衡利弊、擅长审时度势——明明是对于某人某事厌恶之极、恨得牙根痒痒 , 却能够表现得热情似火、亲密友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明明是欲壑难填、包藏祸心的野心家 , 却是一副淡泊名利、超然世外模样 , 常常表现得与人为善、谦恭有礼(王莽、岳不群是这类人中的佼佼者)——《水浒传》里把持朝政、逼迫良善、为害天下的大奸臣们(某些太师太尉)基本上也都是这副嘴脸:口吐华章、文采斐然 , 却是一副蛇蝎心肠、无下限的卑劣行径 。当然 , 这些只是“文胜质则史”这种现象里最为极端的例子 。不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是有所偏颇的 , 孔子说“过犹不及” , 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完全相反 , 其实都是对“礼”的精神缺乏理解、对“仁”的实质掌握的不够 , 才会导致行为上出现偏失 。所以他提出要“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无止贪婪、控制自己的鲁莽冲动 , 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并不是在贪念欲望迸发、心头怒起、火冒三丈的那一刻需要控制住自己 , 而是需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随事随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警醒自我——使欲念、冲动、为恶之心被控制于萌芽的状态之下 。而这才是人们不喜欢儒家文化的根源所在 。“克己”“慎独”——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下 , 还是自己独处的时候都要带着这个“紧箍咒” ,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 一笑一颦 , 举手投足……都要有所规范、讲究无数 。多少人能够受得了这个?人天生就有贪财好色怕死爱占便宜的天性 , 圣人不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嘛 。似乎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被约束、被限制、被管教 , 人们的天性里有希望无拘无束、喜欢纵情恣肆的一面 。孔子说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 , 那也是在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 。放在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试试 , 做得到吗?未必 。恐怕也是喜欢“从心所欲”而不喜欢“矩”的 。圣人都勉为其难 , 常人俗人就更不要提了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达不到“仁”的境界的人不可能长期以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约束自己 。反过来说 , 不能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肯定是达不到“仁”的境界的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孔子那么多高足弟子 , 只有颜回可以长时间恪守仁德 , 其余的徒弟门人则只是偶尔做一件符合仁德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曲高必定和寡 。标准太高就难以企及 , 除了景仰兴叹 。说发自肺腑地喜欢它、爱它 , 恐怕连自己都不相信 。所以很多人学习儒学 , 研究《诗》、《书》、《礼》、《乐》 , 除了考取功名、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目的之外 , 真正打心眼里喜欢这一门文化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而繁文缛节的出现 , 则主要是由前文所述的“文胜质”所导致 。因为在乡野江湖、社会的底层虽然也存在着尔虞我诈、伪善相欺、坑蒙拐骗的现象 , 也不乏精于算计、奸巧伪善之辈 。但是在底层 , 风气还是以粗野质朴为主的 。就社会整体对“礼”的遵循而言则是“每况愈下 , 每下愈况”的 , 也就是阶层越是低下所遵行的礼数仪式就越疏脱简略 。反过来 , 阶层越高、文化修养越高则越讲究、越重视仪式感 。而礼数的讲究、细节的完善如果不是发自于内心的真诚和修养使然 。则必然是为“伪”的——内心并不真诚 , 甚至毫无诚意 , 却想表现得很真诚 , 就会竭力从仪式、套路上去表现:骗子们总是信誓旦旦、政客们总是言之凿凿的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 , 谎言越说越多 , 漏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仪式礼数越来越越完备 , 而真诚却越来越少——繁文缛节愈演愈烈 , 就意味着礼崩乐坏的情形越发厉害 。“每下愈况 , 每况愈下”也是指这个现象 。繁文缛节的现象之所以会在底层社会的流行漫延 , 则是由于底层对所谓上流社会的模仿、效法——依着葫芦来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到了现在 , 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 , 就是说 , 反动派有的是钱 , 虽然拿不出好东西 , 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东西虽然出得多 , 却没有什么含金量 , 除了让人生厌、让人觉得腻烦之外 , 不会有一点实际意义 。繁文缛节也是如此:多而繁杂却没有丝毫的价值——越多越繁只能说明一种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消亡 。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真正的君子寥若星辰 , 而伪君子却是车载斗量、满地都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下字笔顺
- 1年是什么朝代
- 医保定点与不定点区别 定点医院什么意思
- 京东白条建议开吗 京东白条是什么东西
- 为什么学校不建议上猿辅导 猿辅导怎么样
- 忧郁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宝宝耳朵畸形是什么原因呢?
- 梦见摘西瓜是什么意思
- 梦见别人疯了什么意思
- 春天还有什么花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