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 古文 翻译大成若缺者 是什么意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成若缺,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分别来自不同的出处,下面分开进行解释:1、大成若缺释义:最大完成、最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作者:老子创作年代:先秦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有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2、上善若水释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 。出处:《老子·第八章》作者:老子创作年代:先秦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扩展资料赏析一项大的成就、大的业绩,是很难做到完美圆满、没有一点缺陷的 。所谓的成功和完满,都是相对的 。同时,事情只要还有发展的空间、还有变化的余地,才不会僵死在那里,这种作用才不会衰竭 。正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返回途中在通天河晒经时,毛手毛脚的猪八戒不慎撕破了经书,孙悟空对此说了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天地本不全,经书也有不全之理 。的确,撕缺的部分是唐僧的缺憾 。水无色透明,但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它而存活 。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 。随物就形,顺从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 。上善若水的善,是最上层的善,如同水之善 。水,很善于扶助万物生长,又不与万物争执,停留在地面低洼处,不与其他争高,这是接近大道的辉煌 。人的品格应该像水一般,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 。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怎样理解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守静笃,今年的春节无比安静,真的最适合深度阅读读《道德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也是很简单,那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紧接着的文字还出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可见,其实,巜道德经》并不高深晦涩,相反,它是那样的质朴,给人真正的智慧和能量 。为什么说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呢?记得有人说过,这世间最美好的境界是"花半开,月半圆“,这个半开的花,半圆的月并不完美吧,为什么却是最好的呢?因为全开的花马上就要谢了,这圆满的月,马上要亏了 。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是因为残缺给了人无限的想像 。记得有那么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女主人邀请她的朋友到家里作客,她的家到处是花花草草,很是养眼,很有艺术气息,不过,这些植物有真有假,真假难辨 。受邀的朋友就问,怎样辦别呢?女主人微笑着说,很简单,越是完美的,没有一点枯枝败叶的,当然就是假的,而那些有枯枝,有败叶,不那么好看的,当然就是真的了 。在这里,再说一个现实的吧 。大家都知道韩国的整型美容业很发达,美女多,可是都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似的,白白的皮肤,尖尖下巴,精致的鼻子,看起来无懈可击,简直完美,但这是真的美么?我觉得真正的美应该是有区分度和辩识度的,有个性的,而不是一模一样的 。好吧,言归正传,还是说说正面的吧,当代散文作家,我挺喜欢史铁生 。史铁生的巜我与地坛》写得真的好,但史铁生是残疾的,当他的文章得到世人认可的时候,最爱他的母亲已经离世,这样的人生完美么?不完美吧而且残缺 。但史铁生用生命写出的文字相信可以让很多人感动,亲情,孝道永远都那么珍贵 。不完美才美 。接受、悦纳生命的残缺我们才可以成全自我 。接下去的大盈若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好理解吧 。其实,我们真应该练就一双慧眼,任何时侯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真正的聪明人看起来都是憨憨笨笨的,都是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的 。你看曾国蕃就是这样的人,总打呆仗,实足一个笨人 。但这样的笨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的武侠小说吧,你看真正的高手并不是那种手拿名剑宝刀或神器的人,真正的高手,一粒石头、一片树叶、一断枯枝……都会成为他的独门暗器,威力无穷,让人不寒而栗 。真正厉害的人都不那么完美 。低调如顺风快递老板王卫,高调如新东方俞敏洪 。俞敏洪大学期间因为自卑,为全宿舍舍友打开水整整四年,任劳任怨,这不是拙么?但后来为什么同学们都愿意来帮他,甚至他们班的班长,这难道不是因为品德么?综上所述,《道德经》早告诉我们:人生最终拼的是人品,所有的缺憾和磨难都是来成全一个人的 。rr谢谢邀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出自《道德经·四十五章》,这些都是例子,它要揭示的道理,联系上下文来看,通俗的讲,就是真相往往隐藏在我们的认知盲区,所以我们越是认知不到的东西,越是要谨慎对待,千万不要轻易忽略它们的存在及影响 。我们的已知会对未知形成障碍我们已知的东西,很可能会对那些未知的部分形成障碍,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下大雪,一个盲人听到别人在喊:好大的雪,好白的雪!他就问那个人,什么是白?那人说,就象鹅一样,盲人又问,鹅是什么样子?那人说,就是家里养的,那个“嘎嘎”叫的家禽嘛 。哦!盲人终于明白了,原来“白”的样子就是自己平时听到的“嘎!嘎!”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和这个盲人差不多,相比他们而言,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好象有了很大的优势,但对这个世界而言,仅有眼睛、耳朵、鼻子这些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方式,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这些感官的捕捉极限 。“大成若缺”这个“缺”并不是缺损,更不是不存在,而是指我们认知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的认知盲区 。《道德经》中这样的表述很常见,不考虑任何人的主观感受,简单明了,直接把真相告诉我们,中间不要任何过度,也没有任何铺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